不知何时,教辅书成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最爱,教师授课、家长辅导、学生练习,似乎都离不开教辅书,教辅书就像一根无形的“拐杖”,成了大家共同的心理依赖,一旦离开了这根“拐杖”,便寸步难行。每学期开学初,各大书店,狼烟四起,硝烟弥漫,各种教辅书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让人无所适从。 一、内容相似,造成了学生厌烦的情绪。走进教辅书店,五花八门的教辅书名搞得人晕头转向,本本标“新” :“新课标”、“新教材”、“新设计”、“新理念”……一本本地翻过去,你会觉得雷同太多,缺少新意。出题的人显然没有认真钻研教材,更没有认真学习新课标,许多教辅书不是“编写”出来的,而是“拼凑”出来的,内容的惊人相似,让大家再一次深刻地体会到:开卷难保有益。 二、题海战术,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宁可多做一千,绝不漏做一道。”面对浩瀚无垠、不着边际的语文试题,教师带着学生在无垠的题海里乘长风,破巨浪,有怨无悔。从《达标作业》做到《提优训练》,从《黄冈大试卷》做到《新黑马阅读》,从《每日一刻钟》做到《随堂1+2》……大量的机械、重复,让学生疲于应对,哪还有什么时间总结规律,思考方法?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只能是说说而已。 三、主次颠倒,忽视了教材的主导地位。教辅书的过多、过滥、大量地重复,对中小学生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课业负担过重。不仅给中小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而且还给他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为了做教辅书上那些大量的习题,不少学生不得不开“夜车”,因而被剥夺了休息、娱乐的时间,有些中小学生沦为特“困”一族。另外,教辅书只能起到一个参考的作用。有的老师热衷于引导学生做一些教辅书上的新、奇、怪题,结果忽视了教科书的主导地位,误导了学生,贻误了对他们基础能力的训练,这是不可取的。 四、嚼碎磨烂,促进了学生惰性的形成。许多教辅书内容太齐全了,知识被嚼得太碎了,孩子被喂得太饱了。这些太杂、太乱、太多的教辅书反而成了教学的一种负担。一本六年级的复习卷,从汉语拼音,到字、到词,分门别类,细碎繁杂,别说学生,就是老师看了都头疼。还有的教辅书,把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列举出来,学生预习时,哪里还要什么字典,一本《课课通》在手,根本就无须多动脑筋,抄抄就完事了。上课时,静不下心来读课文,深思考,而是忙着查教辅书上有没有现成的答案。教辅书,也就成了书面的百度和Google了,惰性由此慢慢形成。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个人以为: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不在于学生多做了多少补充习题,而在于教师的精心备课、认真授课。我对形形色色的教辅书一直热情不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作业,注重发挥学生作业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能动的、创造性的作业中,获取生动、活泼、完满的发展。 除了教辅书,家长们知道孩子们喜欢看什么吗?教师们知道市面上、图书馆有哪些优秀儿童读物吗?我们常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决定了民族的精神境界。家长和教师对教辅书的热烈追捧,着实令人担忧:中国的孩子们除了成为应试机器,还能做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