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查看: 136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第九册第一二单元教材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 21:0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第九册第一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说明
1、本单元内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9》、《师恩难忘》、《陶校长的演讲》、《古诗两首》、习作一、练习一。
2、主题思想:“园丁之歌”。
3、在本年段本教材的位置及联系:是本年段及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在中年段语文知识能力训练的基础上继续以下训练:
(1)
通过朗读、背诵、复述的训练培养语感,增加学生规范化语言和古诗文的积累。
(2)
联系上下文体会语语的意思,提高关联词运用的能力。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
(3)
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仿写练习。
(4)
继续感受名家的文采。
(5)
受到尊师的教育。

二、具体分析

《师恩难忘》
1、内容中心:这是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记叙文。作者刘绍堂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特点:课文的特点是选取的事例平常、普通,但却典型、具体,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应该有意识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3、设计:教学时,首先切题感知。揭示课题后,可让学生带着“作者为什么觉得师恩难忘?老师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去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课文时字字入目,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通过查字典或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在学生充分自读之后,再检查自读效果,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通之后,再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大意。
先导读重点段。第二段着重记叙了开学第一天的上课情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这部分内容。可激发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再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梳理,帮助提取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如:(1)田老师讲的故事与所学的小诗有什么关系?(2)田老师的故事对“我”有怎样的影响呢?(3)从哪儿看出我听得入了迷?(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身临其境“、”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的意思,并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教学中,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充分阅读、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和提示,从而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认识田老师这个善于用故事吸引学生、播撒知识种子的人物形象,相机理解“。再引读首尾段。自读第一段,了解田老师经验丰富、能说会写、才学出众。阅读第三段,思考:从哪里看出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为什么?引导学生抓住“恭恭敬敬”、“深深感谢”、“终身难忘”等词语体会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并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将情感表达出来,最后联系上下文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意思。教学中关键是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即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4、训练点:
1)字音:诲       *
2)字形:纸、冒、幼
3)词句:书后第2题。(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6)
篇:联系全文理解“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这一题要联系全文从田老师对我的帮助和影响及我对田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两方面来谈。)

(7)
写作:学习作者平常但典型的事例来表达真情实感的写法。
5、准备:收集名人尊师的小故事。

《陶校长的演讲》
1、
内容中心:是陶行知先生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2、
特点:演讲稿辞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性;结构上,按“总--------方式谋篇,以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办方式构段,十分整饬。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陶冶情性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3、
设计:第二段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教”(导读“问身体”一段)——“扶”(导学“问学问”一段)——“放”(自学“问工作、问道德”两段)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第一段先让学生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白“健康第一”的观点。教师要抓住关联词进行语言训练。接着,启发学生想一想,怎么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抓住两个“离不开”指导学生朗读。最后指导学生朗读整个自然段,弄清这一段的层次:先问自己身体有没有进步?再回答为什么要这样问?最后提出希望。这一段教师要重点指导,但不要过多分析课文,而应该侧重词句的训练和朗读训练,并作必要的学法铺垫。
学生第二问,可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再组织学生讨论:“第二问”是问什么?为什么要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怎么才能使自己的学问有进步?最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问”和“第四问”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关键之处稍作点拨。如“公德”“私德”和“真人”的含义。
4、
训练点:
1)字音:勤     

2)字形:题与提、炼与练、即与既、励与历、厉的区分。
3)句:认识并能运用“即使……也”和“既要……也要……”这两个关联词。
4)篇:陶校长和同学们谈了哪四个问题?他为什么要谈这些问题?(这一题要训练学习归纳课文内容的能力,言语要概括)
5)写作:初步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5、
准备:收集有关陶行知的资料,了解陶行知先生。


《古诗两首》
1、内容中心:《访隐者不遇》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所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2、特点: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简易。诗的内容都和孩子有关。
3、设计:教学第一首诗时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找到这件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及事情的经过,并能大体上说一说。再让学生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到诗人在问答中的情绪变化,即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了解了诗人的心情最后引导学生想象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让事情变得丰满起来。
        教学第二首诗时可以从题目入手先释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作者看到了什么?”自己学习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振林樾”的意思。最后让学生知道“意欲捕鸣蝉”是作者的猜想。学完全诗后问“这样一幅普通的田园风光图为什么让作者驻足观看了很久?”从而感受到作者以田园风光和乡村孩子的喜爱。/
4、训练点:
(1)
字音:振  *

(2)
句:书后第三题
(3)
篇:体会《访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这一题要求学生一方面在紧扣原诗的内容来写。另一方面可以加入合理的想象。最后要在写好人物对话上下功夫。
5、准备:学生上学期已经学过不少有关儿童的古诗,可提前收集复习。


习作一
1、
内容:在教过自己的教师中,选择一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写出他(她)在某些方面(如外貌、性格、教育方法等)的特点,也可以写他(她)帮助、教育自己的一两件事,题目自拟。
2、
设计:先引导学生回忆《师恩难忘》一文作者所选取的事例和表达的情感。再读范文。让学生总结两篇文章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是作者选取的都是平常而普通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二是作者详细地写出了老师“说的”、“做的”,这些内容是作者印象深的,也是能反映人物特点的。三是写真事表真情。  然后让学生明确今天的习作要求。接着让学生回顾自己身边有特点的教师或给过自己帮助教育的教师的事例并说一说。
3、
训练点:1)领会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事例把人物写得细腻感人并能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2 让学生在作文中做到写真事表真情。
3高年段在表达方面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根据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另外,在习作速度上提出要求:40分钟内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4、
准备:阅读一些名人尊师的小故事。


练习一
1、部分内容:口语交际“学会请教别人”。想想在下面几种场合应该怎样向别人请教。先说一说,再分角色表演。
2、特点:生活性、实践性
3、设计:教材安排了四个可供学生选择的内容。但是,我觉得教材提供的话题只是一种提示,并不是要老师就这四个话题进行分角色、分小组的练习说话、表演。教师要创设以下情景:一是营造开放的“语场”,让学生毫无拘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教师在此所关注的是学生能否敞开心扉,把自己遇到的困难真实地说出来,并且引导学生评讲如何把困难或问题说清楚。二是根据当时的环境有效地安排学生的“请教”。三是向课外(生活)延伸,让学生各自根据自己的经验讨论(也是一种口语交际),如何向学生、教师以外的对象请教,并注意不同场合、对象说话的礼貌与得体。
   其教学流程为:
    1
.谈话导入.引出困难。
    2
.整理问题,实践请教。
    3
.案例示范,互相评点。
    4
.拓展延伸,引向生活。






























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说明
1、本单元内容:《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习作二、练习二。
2、主题思想:“自然的奥秘”。《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领孩子走进动物世界,聆听动物的歌唱,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萌生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
3、在本年段本教材的位置及联系:是本年段及本册教材的第二单元。在第一单元语文知识能力训练的基础上继续以下训练:
1)通过朗读、背诵、复述的训练培养语感,增加学生规范化语言和古诗文的积累。
2)在会分析自然段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分析意义段。
3)联系上下文体会语语的意思,提高成语运用的能力。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
4)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仿写练习。
5)养成留心生活、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6)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热情。
7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学生自主体悟、自由表达的空间。《变色龙》课后练习“课文哪一部分给你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金蝉脱壳》课后练习“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奇特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二、具体分析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1、
内容中心: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激发少年儿童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
2、
特点:诗歌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形式上是相似的,起到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8-9-3 05:22:24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6 14:10 , Processed in 1.21982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