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阅读期待,孕育灵动课堂 | By gaoshanxuelian 发表于 2006-12-20 8:00:10 |
第一次听到“阅读期待”这个名词,是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当时它给我一种清新却又震撼心灵的美妙感觉,所以就深深记住了它。
一、什么是“阅读期待”?
专家给“阅读期待” 的定义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课标》也将它纳入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关于阅读”部分有这么一段文字:“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看来,阅读期待与阅读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孕育灵动的课堂铺好路。
二、引发“阅读期待”的策略和时机。
(一)渗透在巧妙谋略中。
1、创设情境。
小学生喜欢想像,喜欢听故事,所以在教学中创设合理、有趣的情境来辅助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快速掌握,还能调节身心,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使他们在热情高涨之时乐于去发现和探索。在教学《嫦娥奔月》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去感受嫦娥的心灵美。首先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在碧蓝碧蓝的夜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明月。郊野洒满银辉,一片幽静。嫦娥飘飘悠悠地飞向月亮……我用轻缓的语言描述道:“同学们,画中的景色诗情画意,美极了。读了课文后,你一定还会感受到另外一种美丽,相信吗?那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吧。”在学生还沉醉于视觉感官的享受之时,我提出了学习的要求,这无疑是给学生指明了阅读的目标,学生的阅读期待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必然会跟随着动起来去探究文本。通过反复的朗读和感悟,学生逐步地感受到了嫦娥的人性美是比画面更美好的!美丽的画面,美好的心灵,美妙的语言,谁说这不是灵动的课堂呢?
2、语言刺激。
教师夸张的语言刺激是引发学生阅读期待的又一好方法。它能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认知焦虑”,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金蝉脱壳》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内容比较长,学生的注意力容易涣散。我在教学中运用了一个小小的激将法,很容易地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你们想了解蝉脱壳的情景吗?”“想!”“作者写得那么仔细,你们一定没什么耐心读吧?” “真有吗?”“真的有!”“那我暂时相信你们,先自己读课文,然后说说蝉脱壳时有些什么变化,行不行?”“行!”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学生的阅读期待调动到高潮,学生自然而然跌落到教师的“圈套”之中。活泼的课堂,闪动着灵动之气。
3、善于调整。
在实践中,很多时候的教学内容可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就满足不了他们的阅读期待,学生会觉得课文对他们开说好像索然无味,坐着听课是浪费时间。有时候的教学内容又偏难,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层次,也就是高于学生的阅读期待,往往会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受挫,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内容和学生“阅读期待”之间应该能有一个点,这个点将两者联系起来,找到平衡和协调。遇到两者不协调的时候,教师就要恰当地、不露痕迹地调整教学方法,力争两者能协调。教师应该引导先交流适合学生知识水平的内容,然后层层递进,逐步攻克难点。初读环节,教师可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或者交流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学生沉浸在交流的喜悦中;精读环节,可让学生读读自己最有感受的语句,谈谈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些都在学生的阅读期待里,他们自然有阅读和交流的兴趣。一般来说,在交流中,学生都能谈到课文的重点部分。如果学生提的不是课文的重点或难点,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先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再提出涉及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此时,学生仍然能把问题纳入他们的阅读期待。我觉得:善于调整阅读期待的课堂是机智、灵动的。
(二)渗透在不同时机中。
1、课始激趣。
聪明的老师知道,在课始抓住了学生的心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每一堂语文课的开始,应该及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是由美丽的语言文字生成的,所以语文课也应该是灵动的。课始,我总能按照课文的具体语言和不同体裁设计导入语。教学《变色龙》这类科学小品文,导语是诙谐幽默的;教学《黄果树瀑布》这类富有韵味的文章,导语是优美抒情的;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类励志文章,导语是富有哲理的;教学《诺贝尔》这类人物传记类型文章,导语是平淡中有意味的。这些导语除了导入课文的作用之外,它们应该有另外的任务,那就是激发学生对文本探究的意识和兴趣,也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正是有了这些不同特色的导语,学生才能洋溢起全身的热情去关注文章。不过在实践中我们常感叹学生预习时比精读课文有劲头,那是因为他们在预习时已经了解了课文的情节。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导语还要注重针对性和启发性,给学生一个更高的阅读要求,引发他们更高层次的阅读期待,那么课堂将是充满诱惑力的。在师生都充满阅读期待的这种氛围中,课堂的灵动之气已经在孕育。
2、课中探疑。
在教学《第一朵杏花》时,学生能够通过人物的动作等体会到竺可桢爷爷的一丝不苟和严谨态度,但是,他们往往会忽视这样一个细节:竺可桢是一个认真、严谨的气象学家,倘若他想知道第一朵杏花准确在哪天开放的,他应该亲力亲为,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观察、记录,为何要委托一个年幼的孩子呢?显然,仔细辨别后我们会发现:竺可桢爷爷正在给一个孩子进行科学的启蒙。这启蒙不是科学操作知识,不是科学奥秘的揭示,而是科学态度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我就把这个问题交给了他们,让他们自己去找寻答案。这个问题与众不同,很有思考的余地,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不少学生交头接耳探讨起来,最后他们终于找到了答案,同时他们也明白了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作为教师的我,也由此反思出:教师为学生提供的问题也应该如竺可桢的问题那样具有长时间的“保鲜”意义!这样的课中设疑,对学生而言是体悟了语言,走进了人物的心灵,对教师而言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谁说这样的课堂不是在孕育灵动呢?
3、课尾留题。
阅读期待不应该只存在于课堂中,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是等同的。语文课中留有的很多问题都是引发学生新的阅读期待的好例子。在教学了写人类型的文章后,可以推荐学生去读这位或这类人物的有关书籍和文章,开拓阅读视野;教学了古诗文后,布置学生搜集背诵其他的诗文,积淀文字;教学了描绘风景的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欣赏更多的图片,增长见闻……我在教学《成语故事》后,布置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进行交流。学生对故事本来就比较感兴趣,再加上学习成语故事的劲头在课堂中被激发出来,所以他们兴致勃勃地从网络、课外书籍等途径中找到了许多好故事,如《退避三舍》、《洛阳纸贵》、《草木皆兵》、《邯郸学步》、《请君入瓮》……这些散发着古老韵味的故事涓涓溪流淌进学生的内心深处,给了他们文学的滋养以及灵魂的洗礼,难怪有学生迫不及待地提出要举办“成语故事会”,并且还动情地说成语故事让他感受到了喜和悲,学会了真和善。这类拓展性、自主性作业促使学生能在课后也保持着强烈的阅读期待,同时也为孕育以后灵动的课堂奠定了基础。
“阅读期待”是个比较新的名词,可能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还不是很专业。它既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掌握好引发的策略和时机,那么我相信语文课堂也许会少一点做作而多一点实在,会少一点牵强而多一点和谐,会少一点无趣而多一点灵动!
| | 阅读全文(149)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 编辑 |
|
发表评论:验证码:
|
| 站点公告
![]()
与孩子一起的时光最值得
珍藏……
| 站点日历
<< < 2007 - 12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 |
| 最新日志
| 最新评论
| 最新留言
| 友情链接
凤凰语文 草的絮语 滨江小镇 我的网易博克
| 站点统计
- 日志总数:204
- 评论数量:51
- 留言数量:1
- 访问次数:34489
- 加为好友 发送短信
| 日志搜索
| 用户登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