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一:突出以人为本理念,注重引领生活,促进全面发展。 教学应当注重以人为本,也就是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是注重生活情景的创设和再现,让学生在具体生活环境中学会生活、学会融入、学会思考和学会升华。二是注意培育学生创新探究意识。三是注重解决学生自己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形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全面分析问题和合理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和自觉行动。 启示二:充分体现“教材是范例”理念,不断拓宽教学空间。试题不再是以往那种以教材及配套资料的原文、原例和原题的照搬照抄,而是源于学生生活以及源于学生应当达到的思想认识组织材料进行命制的。其答案由一元到多元,甚至没有固定答案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的大开放的格局。这就要求在复习过程中要正确运用教材范例举一反三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的具体问题,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独到的“自己的见解”。 启示三:改革传统单一的知识评价为知识、能力、觉悟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能力和觉悟三维目标的统一。五个实验区的试题较好地把握了这一要求。 启示四:要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中考复习。新课程是对传统课程的继承和发扬、开发和利用,因此对课标的准确把握程度,其实就是对中考的把握程度。所以无论是考试还是复习,都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强化课改意识,把握基本要求,据“标”依“本”,过好知识“理解关”。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基本要求,吃透其精神实质,既不降低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也不随便提高要求,在联系实际和运用分析上下工夫。“课改”呼唤学生动起来,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还要着力体现“三维”目标,全面正确理解知识点,要了解每个知识点的形成的来龙去脉,顺利通过“理解关”, 促使学生终身发展。
2、提高课堂效率,夯实知识基础,掌握重要考点,过好知识“体系关”。要对重要考点反复阅读,反复理解记忆。另还要将考点编织成“网”,即知识网络。将概念、原理、观点、基础知识等内在统一达到的知识之网,将知识点有联系的串联在一起,便于理解和记忆。这样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夯实知识基础,才能照亮解题道路,过好知识“体系关”。 3、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习兴趣,关注社会现实,过好“结合关”。教师平时要注意社会热点与书本知识的有机融合;无论是处在中考冲刺阶段的初三年级还是其他年级,关注社会热点,评析时事政治,都应该是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和兴奋点。 启示五:加强试题研究,开发试题功能。通过精选巧解名题,过好“练习关”。如何练出高水平呢?请注意以下六点: 1.水平出在“回归教材”上。先要做到以问题为中心,向教材知识点求索,寻“根”问宗,找到解决问题的“知识支点”,再组织回答。 2.水平出在找准结合点上。现实重大问题、社会热点、焦点与知识点相结合称为结合点,可以适用于各种题型。在做这类题时,惟有找准这一关键一点,才会牵一发动全身,进而达到“窥一班见全豹”的效果。 3.水平出在多做“一例多型”上。“一例多型”是在复习时,以某材料(包括漫画图表等)为中心,采用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分析说明题等多种题型进行练习,培养多题型、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4.水平多出在“一材多题”上。“一材多题”实际上就是一系列选择题。系列选择题的特点,是在特定的情况下面设置若干单项选择题。因其所提供的共同背景材料和各种小题的题干材料之间的关系不同,其解题方法也不同。 5. 水平出在多做“一题多理”上。“一题多理”是指一个社会热点或一项国家大政方针,可以用众多理论知识来分析。 6.水平出在多做“综合题”上。一般来说,还要根据本市的《考试说明》来做一些综合题。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最后,总结近几年来研究中考政治命题几点感悟:试题依标扣本教学性,知识考核应用性;结合实际针对性,价值取向教育性;试题设计灵活性,学生答题开放性;能力立意探究性,贴近生活综合性;试题难度梯度性,试卷导向课改性。希望能因此而引起业内同行对中考命题和课改方向的进一步关注,共同探讨思想品德教学。一、时政热点聚焦 我们发现考生失分的原因,其主要集中在四个“弱”上,即基础知识弱(不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灵活运用;考试时靠抄书,结果是翻破指头也抄不到多少分数)、审题能力弱(审不清题意,缺乏提取有效信息的办法)、解题技巧弱(应变能力不足)和知识迁移弱(思维不活跃,知识提取、重组、应用能力较差)。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应对。 (1)夯实基础知识,多角度思维,是做好开卷考试的前提条件 首先,全面正确理解知识点。依据《课程标准》,而又不拘泥《课程标准》,这是命题的基本原则。所谓依据《课程标准》是指命题者所选择的主题,其设问要涉及《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识记、理解和活动的相关内容,不出偏题、怪题。而不拘泥《课程标准》,是指重视命题背景材料的新颖性,并有意识地用漫画、数据图表、表格等,来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科学性和发散性。要了解每个考点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即了解每个考点的来龙去脉。 (2)回归教材,掌握重要考点,全面复习,构建知识体系 纵观近几年中考试卷,题目都比较活,除了时政题外,基本上取消了靠死记硬背知识点得分的现象。绝大多数题目都体现了点面结合。“点”即中考考点,新的《课程标准》将原来的170多个考点删减为120多个考点(仅指初二和初三的内容)。“面”即知识体系,有一框一节一课的知识体系,也有全书和整个学科体系;有纵向体系,也有横向体系。一方面,要对重要考点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多动脑筋进行理解记忆,做到对每个考点都能了如指掌。另一方面,要将考点编织成“网”,即知识网络。 (3)关心分析国内外大事,参与实践活动,注重探究学习,是应对开卷考试之根本 正确处理好社会现实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结合,也是开卷考试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 近几年中考能力测试追求平实和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风格,多以人们比较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情境,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和时政热点知识的理解,以及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重组、运用和综合能力。 近几年中考命题形式日趋人文化、生活化,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关注青少年的行为,加大导行力度,让人倍感亲切,因而能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现实,更能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中考改革的人文精神方向。 练习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训练学生解题应变能力、拓展扩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精选巧解一些开放性试题,提高
各种能力是学生备考、应考的必须条件。
新一轮课程改革尚在试验推广过程中,中考命题改革的探索仍处于探索阶段,如襁褓中的婴儿,肯定是不够成熟的地方,我们期待同行专家的匡正。
[ 本帖最后由 xjinshan 于 2009-3-22 15:40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