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查看: 94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命化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23 14:4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倍数和因数》一课有感
雨花台区实验小学  牛琴

     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曾给教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这样的“教育”,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而实现生命化教育理念的关键就在我们的课堂。
    本月中旬,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观摩了王慧娟老师的《倍数和因数》一课,并请来了市教研室的朱宇辉老师指导,听了这节课和朱老师为我们所做的讲座,我收获很大,对生命化教育的理念有了自己的理解。

一、生命化课堂应尊重学生的生命
    课的开始,王老师就直奔主题,让学生合作,每次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并且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摆法记录下来。根据3种乘法算式:4×3=12,6×2=12,12×1=12,揭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我觉得这样处理非常好,以往所听的公开课,大都有一个华丽的开场白做铺垫,但是这却很浪费时间,有的甚至很多余,但是这节课却直奔主题,简洁、明快,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尊重了学生的生命。


二、生命化课堂应关注学生的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书为本,教师更加注重对教材的研究,而容易忽视对学生的研究;而生命化的课堂除了要求教师钻研教材,更注重关注学生的发展,因为教育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发展。
    在本节课中,王老师对教材的钻研是比较深的,而且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了预设,补充了不少书上没有的练习。如:教学完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后,出示了这样一道辨析题:5×6=30,30是倍数,5是因数。通过这题,老师明确指出: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说的时候,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数学语言的规范、严密,同时也关注了学生语言逻辑的严密发展。
    练习的设计层层深入,源于教材,但更高于教材,关注了学生的发展。如对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特点的教学上,王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1、在教学完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之后,引导学生探索,归纳出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在教学完找一个因数的方法之后,同样也及时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一个数因数的特点(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2、让学生说“1,2,3,4,8,12”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学生说了很多,教师还从中及时引导学生判断“1与其余5个数之间的关系”,发现“1是所有非0自然数的因数”,从而也验证了前面所探究出的“一个数的最小的因数是1”这一结论,通过这一题,学生对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的认识在深入,学习水平在发展。
    3、判断“5既是5的倍数,又是5的因数”和“一个数的最小倍数和它最大的因数相等”,这题又是对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特征的拓展与延伸。班级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的判断出结果。
    通过以上的层层深入的练习设计,我们不仅看到了学生语言的发展,更看到了学生严密的思维的发展,我想这符合生命化的课堂教学。

三、生命化课堂应关注所有学生,让所有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生命化课堂不应成为个别学生展示的课堂,而应成为所有学生体验成功的课堂。
    这节课的开始老师设计的操作活动中,每两个学生都有一套操作的材料(12个正方形),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有操作的机会,而不是6人小组,1人操作,5人观看,这样的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操作活动中,我们发现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动起来了,每个学生的脸上也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2人一组的合作也体现了教师对不同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存在差异的思考,让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讨论相互启发。因此这样的活动是有效的,因为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活动,人人有收获。
此外,本节的难点“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由于老师指导比较到位,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能有序的,成对的找出15和16的所有因数,可以看到不少学生露出了笑容,这样的笑容源自成功的成功,无疑也会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增强了信心。

    以上是我对生命化课堂的一点思考,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将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努力践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让我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 本帖最后由 jsjfxx 于 2009-3-23 14:46 编辑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9-3-23 14:48:43 | 只看该作者
供参考,
3#
发表于 2009-10-18 09:42:38 | 只看该作者
水平真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7 00:43 , Processed in 1.16098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