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亭:“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的区分确实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制定一堂语文课的核心教学目标呢?也就是说,语文老师凭借什么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 诸向阳:每篇课文课后的练习题是重要的依据。语文练习题的重要性在语文课程中要远远高于其他学科,因为语文练习题是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其他课程中,练习题最多只是课程内容的重现,有的只属于教学领域,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课程本身并没有很大影响。但语文课不是这样。语文课“教什么”在相当程度上是由练习题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的。
如《天安门广场》(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课后练习4:默读课文,把代表天安门广场的几个建筑物(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分别填入广场示意图的方格内。这道练习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课文的深度阅读,蕴涵着核心教学目标。依据这道练习题,我们可以制定这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按方位顺序将景物介绍具体。
李炳亭:据我所知,不是每一篇课文的练习题都像《天安门广场》这样明示了核心教学目标,许多课文的练习题并未蕴涵核心教学目标。
诸向阳:这就需要我们对一篇篇课文进行二次加工,以确定在这篇课文中,什么是最有价值的,通过这堂课的设计和教学,应该达成什么教学目的。我认为,制定核心教学目标时应该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一堂语文课的核心教学目标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发现课文的“教学价值”并非易事,需要拥有一双慧眼。因为“原生价值”是外显的,而“教学价值”是内隐的。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越是重要的价值,越隐藏在语文教材的深处,越难发现和掌握。 当然,发现课文的“教学价值”也不是完全没有规律可循。既然“教学价值”是“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那么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更多地可以从表达方式上去考虑,看看这篇课文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方式。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高年段的课程目标是一致的:“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如《拉萨的天空》一文,仔细研读,你会发现作者用形象化的手法描写拉萨的天空,而这形象化的手法主要有两种:比喻手法和映衬手法。课文中有三处比喻,两处映衬手法。依据这些语言现象,我们可以确定《拉萨的天空》的“教学价值”——学习用形象化的手法(比喻、映衬)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这也是《拉萨的天空》的核心教学目标。 确定课文的“教学价值”也不是由教材一个要素决定的,还涉及到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的问题。因此也不可能是教材有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什么,我们只能选择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发展相一致的内容作为“教学价值”。如《拉萨的天空》一文中的三处比喻既有“明喻”也有“暗喻”,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只讲“明喻”不讲“暗喻”。 李炳亭:制定教学目标只是语文教学完成了第一步,核心教学目标的落实到位才是衡量高效课堂的重要标志。怎样才能使核心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呢? 诸向阳:我认为,以下三点至关重要:一是预习充分;二是教学时间足够;三是教学活动精当。
李炳亭:许多语文老师不提倡学生预习,认为学生预习了,上课就没有新鲜感了,容易走神。
诸向阳:预习是学生个体建构新知的过程。背后的道理既很复杂,也很简单。说复杂,有若干认知规律垫底;说简单,很多知识学生是自学就懂的,老师要在学生“懂的多少”的基础上确立教学起点,而非假装学生不懂,一切从零教起。预习就是学习。在课堂时间有限,优秀学生容易代替全体学生学的情况下,预习也是独立学习的有效保证。而对高年级学生而言,预习事实上就是他独力学习能力的一次次检测。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体现于预习的水平上。预习作业要全面地针对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为教学作一些基础准备。预习作业的布置要指向核心教学目标。即:预习作业中除了基础性的作业外,有一部分作业能帮助学生自己学习时就能沿着核心教学目标的方向前进,而不是简单的资料摘抄似的缺少思维参与的机械式作业。如《天安门广场》一课的预习作业,除了学会生字词语、读通课文外,要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4。因为练习4是指向核心教学目标的,学生作了充分的预习,才能保证核心教学目标的达成。
李炳亭:一堂语文课,除了要达成核心教学目标外,还要达成其他一些教学目标,而一堂语文课只有40分钟。时间有限,任务繁多,怎么办?
诸向阳:这确实是个问题。我在备课的时候,每个教学版块都要注明指向哪个教学目标,大概需要多少时间。与教学目标无关的教学活动一律删除。预习中完成的活动在课堂上不再重复出现,用检查预习的方式检测学生预习的达成度。不浪费一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让核心教学目标达成。不要煮“夹生饭”,不要让核心目标的教学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匆匆而过。
李炳亭:我也认为设计精当的教学活动是使核心教学目标落实到位的关键,怎样的教学活动才算精当的呢?
诸向阳:精当的教学活动必须紧扣核心目标,道理不言而喻。精当的教学活动要力求整合,让一项教学活动发挥最大的功效。如《天安门广场》的教学,为了达成核心教学目标——按方位顺序将景物介绍具体,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
第一步:在学生预习时完成的练习4的基础上,讨论学生所填的建筑物在广场上的方位,并说明这样填的理由。学生细读文本,会在课文二、三小节中寻找答案。老师相机在黑板上板书方位词:北端、中央、南端、东西,从而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的。
第二步: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怎样将建筑物介绍具体。老师出示这样一段话:“广场北端是天安门,天安门前是金水河,河上有金水桥,桥两旁是汉白玉华表。登上天安门城楼,广场中央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南端是毛主席纪念堂,东面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西面是人民大会堂。”请学生比较这段话与课文的描写,哪一个好?学生再次细读文本,在比较揣摩中懂得怎样按方位顺序将建筑物介绍具体。
第三步:请学生运用“按方位顺序将景物介绍具体”的方法介绍自己的教室。老师通过评点学生对教室的介绍,让这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这个系列教学活动的设计,遵循“感知——运用”的原则,紧扣核心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学生真正获得了实实在在的语文的收获。 这样的教学,不是让学生记住跟表达方法有关的语法术语,而是要让学生在运用中掌握课文的“教学价值”。不割裂文本,不把阅读课上成纯粹的写作指导课。不上枯燥无味的课,注意教学的情趣性,在追求高效的同时不抛弃趣味。 李炳亭:你这样教语文,与现在流行的许多语文公开课很不一样。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诸向阳:王晓春先生指出,我们的许多语文公开课得了“营养失衡症”,情感泛滥而理智不足。其语文学科的特点几乎全靠释词、析句和朗读来支撑。难怪专家们说我们的语文课中语文知识“极度缺乏”。知识不足情感补,这是我们语文课的常见病。
我非常赞同王荣生先生的观点:一堂好的语文课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应该走向相对地宽松乃至有节制的随意。过于精巧的、讲究一分钟一分钟“流程”的、教师一口美辞假声抒情的、一举手一投足分明比表演还像表演的语文课,也许应该被看成变了态的语文课。
李炳亭:听了你的教学主张的阐述,我感到语文教学好像又回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是不是走回头路?
诸向阳:首先,我要声明的是我的语文教学主张不是简单地回到以前的语言文字训练。其次,适度回归已成了语文界的共识。
1997年语文教育大讨论中许多人文学者的参与,推动了语文教育的改革。钱理群先生提出语文教育要给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6年之后,人文学者们也在反思。曾在语文教育大讨论中写过《文学教育的悲哀》的薛毅教授说:“从语文教育本身而言 ,‘精神的底子’如何内化为语文教育自身的目标?应该使‘精神的底子’语文化。而新语文观念没有完成这个任务。文化毕竟不是语文,文学也毕竟不是语文。所以,问题应该是,如何在语文具有文化性 、精神性的前提下 ,使语文寻找到自身的位置。”这可以说是人文学者反思的宣言书。
北京大学的曹文轩教授也多次说过:“我在好几次会议中都曾提到‘语文教材是语文课本,不是人文读本’。语言应用问题、文章作法问题——技巧方面的、修辞方面的,都是语文所要讲授的,这是语文课非常重要的层面。现在语文课实质上不怎么讲这些,主要讲人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除了要具备人文性外,在文法上更应有可说道之处,否则就不宜选到语文课本里面。在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的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文章写作上的妙处。”
李炳亭: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请你用一段话作为今天采访的结束语吧。
诸向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练就一双慧眼,在语文教材的密林深处,发现课文的“教学价值”,确定核心教学目标。让语文课散发出知识魅力的芬芳,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