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教研方式,教师可以直接从教学情境中获取相关信息资料,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听课,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感性经验积累,也可以促使教师反观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对课堂教学本质的理解。看似简单的听课,方式方法不同,效果也迥然不同。我的听课“三部曲”是: 据笔者调查,不同的学校,都把听课作为教师的职责与工作之一,有的甚至详细规定了每个年龄段的教师每学期听课的具体节数。于是,有的教师仅仅为了完成任务去听课。我觉得听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须认真加以准备。首先,要了解执教教师。如果外出听课,尽可能查阅资料,了解执教教师的有关情况,包括教学风格、研究课题等。其次,要熟悉听课内容,了解这一知识和相关的教学内容,比如平时看过的教学案例等。不妨带上教材,这样听起来心中有数,效果会更好。最后,要在物质和精神上做些准备。带上听课时所需的用品,保持听课记录本的干净整洁,不管教师上得是否精彩,听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精力集中。听课时要提前进入课堂,不要与其他教师窃窃私语,这样既尊重上课的教师和学生,减少对执教教师的压力和学生的信息干扰,也便于更清楚地把握教师和学生的活动。 听课是一种全身心的学习活动,认真做好记录相当重要。我通常这样记录:第一,写清楚听课活动的主题。是随堂课还是公开课,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或复习课,上课教师的大致情况等,做简单记录。第二,重点记载新课导入、展开、练习、评价等重要环节师生的真实对话,特别是教师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学设计中的亮点,学生呈现的思维火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对于上述内容,我都尽量用不同的符号详细记录。同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我在课堂上的观察点是不同的。如:计算教学时,我会在不影响课堂秩序的前提下,悄悄观察座位旁边学生的作业情况,重点记录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会仔细观察每个小组成员的表现,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完整记录他们的原生态言行,供课后分析。第三,要随时捕捉自己的思维火花。听课时,可能会从师生的表现即时想到了某一个相关的问题,也许是自己执教该课时曾经遇到的困惑,也许是对某个教学环节产生的看法,也可能想到了其他的数学话题,我通常在备注栏里做好相应的记录。 听课不是单向活动,而是双边活动。应该在研究的状态下听课,听课后一定要慎思,这样才真正起到研讨作用。一思成功之处。用简短的话总结归纳教师的主要教学特色,认真开展评课活动。二思创新之处。对于教师处理教材、练习设计、课堂评价等精彩之处,要结合学习的新课程理念,执教教师的教学风格、研究课题,选择片段详细剖析,审视教师的教学行为,挖掘教师精彩设计背后折射出的理念、价值。三思疑虑之处。针对上课时产生的疑惑,可换位思考,探寻问题根源;可与执教教师真诚交换意见,切磋技艺。解决这些疑惑,是真正研讨的开始。四思收获之处。每听完一节课,或多或少都会有某些收获,应及时把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使自己的想法条理化、系统化,既给自己留下记忆的碎片,又便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