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查看: 110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名师课堂谈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27 09:54: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所谓“名师”,我认为就是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并得到同行广泛认可的教师。名师往往具有举重若轻的课堂调控能力,具有游刃有余的教学技巧,具有启人心智的教学语言。名师的课堂往往给人带来启迪,带来美的享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我们身边涌现出了一大批令人钦佩和尊敬的名师,如邱学华、吴正宪、朱乐平、丁杭樱,张齐华等等。这几年,我非常有幸参加过几届全国名师观摩课活动,领略到了名师的风范,聆听到了名师的心声。在诸多教学书籍和报刊上,我阅读了名师精彩的教学片段和案例分析。收获很大,给我带来的思考也很多。下面我就从名师对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这一个角度来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数学是本

“数学还是那个数学”是曹培英老师一篇论文的题目。他针对近年来一些日益流行的,似乎课程改革可以改变数学本质的现象(这些现象形形色色,但都满足于把课改理念淋漓尽致地发挥在教学表现形式上,甚至影响了数学的实质,偏离了数学的精神都浑然不觉),呼吁“让数学教学回归数学”。我们说要摒弃数学课堂的“去数学化”倾向,也正是基于以上所指现象提出的。当我们再一次回顾近两年名师的课堂,不难发现:数学课堂的本色没有变,数学还是那个数学,数学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

[名师课堂]

……

师:是不是合数都能写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比它本身小的数相乘的积,为什么?

生:是的,都可以,因为合数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别的约数。

师:我们发现,60写成几个比它小的数相乘的形式有好多种情况,如果老师规定分解成的因数必须是质数,会是什么情况呢?

生:60=2×2×3×5,只有这样一种情况。

……

曹培英老师点评:显然,前一个问题,针对了分解质因数的存在性;后一个问题,针对了分解质因数的唯一性。具有如此深刻数学背景的两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居然这样完美。特别是学生根据和数概念对“存在性”的说理,数学味,科学性益于言表。

以上是郑汝洁老师一堂观摩课《分解质因数》里的一个精彩片段。整节课下来,没有生动情趣的情境,没有五彩斑斓的课件,更没有轰轰烈烈的操作。可学生学得那么投入,回答问题那么精彩,无疑是数学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激发着他们的思考。归根结底,是郑老师自觉地用数学基础理论的观点来处理小学数学教材的尝试,深入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才形成这样一节精彩、朴素、有效的数学课堂。我认为,只有被数学的魅力所激发的兴趣,这种兴趣才是内在的,持久的,最具生命力的。又如丁杭樱老师的“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和张齐华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等,都让我们领略到了数学思想地有机渗透,数学方法地巧妙引领,数学化过程的充分经历。浓浓的数学味,令人回味无穷。毋庸质疑,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应该是如何体现数学的本质,呈现数学特有的教育形态,使得学生高效率、高质量的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09:57:16 | 只看该作者
二、理念是干

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如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评价、情景教学等冲击着每一位教师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但是在我们身边也时常看到一些作秀、低效的课堂,究其原因,大多都是由于对教学理念地曲解,造成弄巧成拙。如不合理的创设情境,使数学课堂丢失了该有的本质;过分强调探究的过程,不顾及探究的意义,使数学课堂丢失了该有的效率等。由此,正确理解《新课标》所提出的理念,是成功设计教学的关键,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我认为翻阅名师的课堂,或多或少会让我们对某些教学理念带来更深刻的认识。

[名师课堂]

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的新校舍刚刚落成,操场上的跑道还没有完全搞好。今天一早,有两个工程队找到了李校长,甲工程队说:包给我们,保证15天完成。乙工程队说:包给我们10天就可以完成。如果你们是李校长,会怎么办呢?

生:乙队好,比甲队快 / 甲队,慢质量好 / 两个队一起完成好。

讨论汇报,得出由两人合作。

师:现在我们把这个实际问题,编制成应用题。(出示题目)大家默读题目,估计一下,需要几天完成。

生:10 / 15 / 25 / 5 / 一定少于10天。

师:这么多答案,哪些有可能对?(生答略)

……

斯苗儿老师点评:老师善于就地取材,注重学用结合。但是教师没有让学生沉溺于“帮校长出注意”中,而是及时提炼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方法加以解决。在这过程中,教师非常重视让学生猜想和估算。

以上是马冬娟老师《工程问题》教学的情境创设,从中让我们领略到了情境创设的真谛。情境创设不是仅仅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一时热闹,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而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创设情境时以下三个问题不容忽视: 1、为什么要设计情境? 2、设计怎样的情境?3、如何有效地利用所创设的情境?还比如探究教学,什么是真正的探究教学?探究教学要如何处理好探究结果与探究过程的关系、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的关系?潘小明老师的《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答案。潘老师通过设计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究,探究目的的明确性把过程与结果很好地结合起来,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 名师设计教学往往有他明确的设计意图,要向我们诠释他们对教学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听名师的课就是一次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学理念的机会。
3#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09:58:11 | 只看该作者
三、策略是枝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教学策略,顾冷沅教授认为:当教学目标确定后,就根据已定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和步骤,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方案。如果说理念是隐性的,那么策略就是显形的。再好的理念,如果没有教学策略的体现,也只不过是没有枝的树干,结不出果子来。不过策略是多元的,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也会有不一样的教学策略;哪怕在一节课内,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策略相结合。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名师课堂]

华应龙老师的方法是先让学生找“量角器上有没有角?角在哪儿?”然后让学生在“纸制量角器”上画不同度数的“角”。

余亚萍老师的方法是先让学生看课本,了解什么是1度的角,量角器上有几个1度的角。然后予以启发:“我在量角器上没有看到从中心点引出射线构成的角,而是看到中心点处是一个空白的半圆,这是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做出解释:“量角器上所有的角都画出,那么中间便成了一团墨,这样各个角顶点的位置就无法确认了。”

曹培英老师点评:两种不同的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殊途同归,都为学生理解量角的实质“重合—-相等”,掌握量角的方法,扫清了障碍。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学生也就容易摆脱先入为主的操作定式,不再将角的顶点与量角器上直径的一端对齐了。

由以上两位名师的课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1、好的教学策略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2、教学策略具有创造性、目的性和灵活性。教学策略相对教学理念更便于我们学习和模仿,但是教学策略的特性决定了我们向名师学习教学策略不应该是一招一式地模仿。因为教学策略是根据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理念,以及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决定的。而名师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教学策略?怎样设计教学策略?即策略背后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思想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否则就会容易出“东施效颦”的笑话。当然,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某个教学策略,并考虑适合当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情况下,我们借用一下名师的创新成果,也许会让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09:59:56 | 只看该作者
四、 文化是叶

近年来,我们在一些杂志上和一些教研活动中经常接触到“数学文化”这四个字。什么是“数学文化”?如何理解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文化渗透?郑毓信老师的论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答案:“‘数学文化’并非是指如何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数学史的故事,或是数学家的趣闻轶事,而应集中于如何更好的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我们希望数学课能让给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养成一种新的精神:一种后天养成的理性精神;一种超越形象认识本质的追求;一种不同的美感:数学美;一种由智力满足带来的深层次的快乐;一种超越世俗的情感;一种独立思考,不怕失败,勇于坚持的性格……”由此可见,“数学文化”使得数学课变得更加深刻,更有内涵。“数学文化”就如同一棵树的叶子,制造养分,浸润课堂。没有了它,即使是苍天大树,有一天必遭枯萎的命运。可见,提倡数学课堂渗透“数学文化”就是关注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真正达到了数学课的育人目的。

[名师课堂]

……

活动5:内部拓展,彰显魅力

先引导学生猜一猜100以内的自然数中谁的因数最多。当最终的结果“60”出人意料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师再适时介绍有关60的历史故事。接着,再引领学生走进和因数有着密切关联的另一特殊数学现象:“完美数”,间接体验数学的内在魅力,以及数学家孜孜以求、不断超越的数学探索精神。

6:沟通联系,丰富内涵

从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人最初从因数、倍数角度研究音乐,到希腊建筑中大量倍数关系的存在与其雄伟、牢固、美观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因数和倍数超越一般的数学概念,获得一种美学意义上的气息。在此基础上,再从“数论”的角度重新关照“因数和倍数”,使新的知识在深度和高度上获得提升。

从张老师这节《因数与倍数》的部分教学预案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里不仅有对数学的发展史、数学的美以及数学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予以相当的关注,而且全面关注了学生数学思考的提升、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关注数学精神品质的有机渗透等。由此也向我们说明:“数学的文化特征不仅仅只在于数学的历史性和美学价值,凝聚在数学之中的美妙绝仑的数学思维方法、探索不止的数学精神、求真臻善达美的数学品格,对于一个人全面和谐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除此还有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教学和刘德武老师的“天坛与9”的教学等,都是典型的关于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的例子,非常值得我们去鉴赏和学习。
5#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10:00:46 | 只看该作者
五、学生是果

建构主义认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一节成功的数学课绝对不是只看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得如何,教学内容是否顺利完成,而学生扎实有效的学习更能反映一节课的价值。由此,学生永远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一定要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还有课堂的生成,有它不可预知的因素,教师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我们还要为非预设性的生成留有足够的空间,准备好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来调整课堂教学。

[名师课堂]

记得愈正强老师曾经在永嘉县上过一节《分数的初步认识》,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至今还令我还记忆犹新。师问:小明有2个月饼,我比小明多一半,我有几个月饼?生齐答:4个月饼。这时愈老师没有接着往下上,而是回过头去又和学生一起来认识一半和半个的区别。经愈老师耐心的解释,学生才勉强接受“小明的一半是1个,我比小明多一半,其实就是我比小明多1个,我有3个”。在后来的互动交流中有一位老师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学生就是不懂多一半的意思?”愈老师很直爽,他的回答就三个字“不知道”。从他眼神里我们可以读出一个特级教师的困惑。后来有另一位老师帮我们解开了困惑,原来学生的思维受温州方言的影响,因为温州方言就是把多一倍说成多一半的,这时大家才明白问题的原因所在。

愈老师的教学告诉我们,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而不是仅仅为完成教案或展示教师才华。课堂上学生还没有掌握,教师不可以直之不管。同时,这节课也让我们看到教学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的重要性。每位学生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都是不同的,导致他们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建构主义者认为,数学学习就是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去构建新的数学知识,一旦两者发生冲突,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被动,甚至难以理解。学生由方言的影响,思维已形成定势,要他们去接受与原有经验相冲突的知识显然就有困难。 由此可见,设计教学时,“以学定教”是教师设计教学时必须遵循的永远不变的原则,名师也不例外。当我们拿名师的教学设计来上课时,必须要充分考虑是否适合你的学生,不然结果会适得其反。

小结:做以上肤浅的论述,希望能给大家在“如何向名师学习?向名师学习什么?”的问题上有所启发。国画大师齐白石对他的学生说了这么一句话:“像我者死,学我者生。”今天我们向名师学什么?于永正老师在其《精品录》自序中化用叶圣陶先生的写道:“课堂教学实录呢?我看也无非是个例子,青年教师可以从中看出我们这些老教师是怎样把握教材,是在怎样的教学观、语文观、儿童观的指导下,用什么方法教语文的……青年教师最重要的是了解我们这些老教师的语文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它们才是常青的。不要老是摹仿。”以上两位大师的提醒,我们要谨记。
6#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10:01:57 | 只看该作者
供学习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6 22:57 , Processed in 1.19372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