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0页《旅游费用的预算》。 《旅游费用的预算》主要让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解决一些与旅游费用的预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材首先创设了一家三口从南京去北京旅游的现实情境。在这个情境中,除了提供旅游的人数、出发地和目的地、起至日期等有关这次旅游活动的基本信息,还呈现了两种交通工具的票价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可能产生的开支情况。由于情境所包含的信息量较大,学生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不仅需要利用生活经验正确理解这些信息所表达的实际含义,而且需要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合理灵活地选择和组合信息,从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和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 接着,教材依次提出三种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方案,让学生分别算出相应的旅游费用。第一种方案是往返都乘坐火车。由于这一家三口中小朋友身高是1.42米,所以在计算“交通费”时,除了要考虑在北京期间所需要的“市内交通”费用,三个人都需要购买往返的全额火车票。第二种方案是往返都乘坐飞机。由于这一家三口中的小朋友年龄未满12周岁,因此这个小朋友可享受半价机票,而两位大人则可享受六五折机票。这里计算往返费用时,不仅需要正确理解相关信息,而且需要运用有关百分数的运算。第三种方案,去时乘坐火车,返回时乘坐飞机。由于此前的两种方案中分别计算过乘坐飞机、火车的费用,因此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计算结果,从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最后,教材引导学生把解决上述问题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一步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选择一个旅游地点,了解有关信息,制定出全家的旅游计划,在小组里交流”。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也有利于学生增强收集信息、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⑴让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解决一些与旅游费用的预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⑵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收集信息、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和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和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复习《旅游费用的预算》。板书课题——“旅游费用的预算”。 教师谈话:用5分钟的时间阅读理解120页“旅游费用的预算”,理解表格中信息的意思,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往返都乘火车需要的费用;往返都乘飞机需要的费用;去时乘火车,回时乘飞机需要的费用。 同桌交流“往返都乘火车需要的费用的方案”,交流需要考虑的情况:三人都要买全额票等。形成以表格形式呈现的费用方案: 独立完成“往返都乘飞机需要的费用的方案”,呈现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活动;在评价活动中形成合理的方案,方案的呈现形式同上。 独立完成“去时乘火车,回时乘飞机需要的费用的方案”,同桌互观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活动;在评价活动中形成合理的方案,方案的呈现形式同上。 假如从张家港到北京旅游,你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和同学交流并记录需要了解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