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09-7-7 11:40:12
|
只看该作者
黄爱华教“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心得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教学行为的改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原本并不是让人生畏、令人生厌的,而是其乐融融、美妙至极的一件乐事。本节课,想通过新颖的教学设计,寓教于乐,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灵动、更活跃,使学生参与的数学学习活动更有效。
“一条主线”
本节课以长江队和黄河队间的竞赛为主线(源于苏教版教材想想做做的第6题,对教材作了创造性使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一气呵成,通过通达顺畅的起、承、转、合,让孩子们欲罢不能,尽情享受数学思维的快乐。这个设想是在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实质”的基础上,再走出教材,创造性地产生的。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上册)“认数”部分的内容。教材的编排力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和已有经验,自主探索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体会比较数大小的现实意义。我们说,“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已经学习了“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而且在生活中他们也有过解决同类问题的经验,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更注重学生真正的理解,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有了这样的设想:
第一,基于“教材呈现,注重在现实生活中比较数大小”,我们采用现实生活中更具趣味的“游戏竞赛”活动为载体教学。
第二,在教学中把“比较的方法、过程”暗含在游戏竞赛中,让学生“有感而发”,真正“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方法”。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做到“用教材教”。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他需要每一个教师实践、丰富、完善,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现实、有趣和富有挑战性。
“两张照片”
新课伊始,我们用两张照片引发登山的话题,适时引入五岳的高度让学生比较,并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会觉得内容亲切,易于接受与理解。当学生认出“登山”照片上的人就是今天上课的黄老师时,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猜出黄老师登上的是华山时,“华山论剑”的第二照片引来了学生会心一笑,这张照片既是对学生聪明才智的肯定,更是新课程师生关系的具体呈现。“两张照片”引出的话题,让学生猜老师登上的是哪座山——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方面根据教材内容,适时渗透数学文化,考考学生对于“五岳”是否了解;另一方面,为了揭示本课的主题,由山的高度,引发学生对于数的大小比较的现实需要,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动机。
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有用的教学素材,应该使日常生活资源与数学教学的生态资源有机结合。生活本是智慧之源,当我们呼唤教育要回归智慧的时候,理所当然呼唤教育也要回归生活。很普通的两张照片,选择和运用同样需要教师本身的悟性,这种悟性只有热爱智慧的实践中才能获得。
“三轮游戏”
智慧有其鲜明的外部特征:愉快、欢悦、幸福,这是智慧的表情。要让学生智慧起来,首先就要让他们愉快起来、自由起来,只有愉快的心态和自由的氛围才可能有智慧火花的闪现。本节课教师把“比较方法”巧妙地蕴含在三轮“抽数”游戏比赛中,让学生在一次次轻松、刺激的比赛中来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第一轮比赛,规则规定“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放在十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先放个位,再放十位、百位、千位。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抽了个位上的数,教师引导:要不要继续抽下去了?抽到十位上的数,老师又问:要不要继续抽下去了?让学生逐步懂得,个位上、十位上、百位上的数再大,但千位上数小,这个数就小。游戏中学生深刻地体悟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逐步体会到高位上数字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轮比赛,规则规定“第一次抽到的放在千位,第二次抽到的放在百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先放千位,再放百位、十位、个位。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领会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千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大,千位上的数相同,百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高位”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相同比十位这一比较的顺序;
第三轮比赛,规则规定“每次抽到的数字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在游戏中,学生为了取得游戏的胜利,想尽一切办法使最高位上的数最大,这样,既使孩子的上课注意力高度集中,又培养了孩子思考的缜密性。为了帮助自己的代表队赢得胜利,下面的学生也和代表“同呼吸、共命运”,不时为代表出注意。使学生对“比较大小”与“数位”及每一位“数字”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游戏、竞赛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堂课老师都让学生痛痛快快地“玩”,开开心心地学,轻轻松松地悟。正所谓“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 而且课堂没有停留在追求数学课表面的“热热闹闹”,为“游戏”而“游戏”。本课追求的是“数学知识”与“游戏竞赛”的完美结合,有“游戏”扣人心弦的形式,更有“比较数大小方法”的“内化”。如:老师非常注重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有感而发”,学生的“感受”恰恰是“比较数大小方法”的“内化”。每场比赛完,教师让学生记下比赛“结果”,进行“数学”的思考,组织学生交流“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和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游戏是为了更为高效地、生动活泼地让学生“掌握”和“内化”数学知识。
我们常常能在某些数学课堂上看到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或游戏,但事实上很多时候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并不能真正称之为“数学活动”。因为数学活动应该包含着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或数学方法,不仅于此,数学活动的开展还要与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密切联系。这些活动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新颖、有趣的包装,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使课堂教学的“产出”获得了自然的增值。
“四个角色”
如何实现游戏背后的有效数学学习和一系列的数学思考,需要教师的智慧来激活学生灵动的思考。本节课教师不断变换角色,启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的智慧。在这节课上,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还是认知冲突的“制造者”,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学生思维的“启发者”。一场别开生面的“抽数”竞赛,一节精彩纷呈的数学课,教师多重角色的睿智把握为课堂的精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比赛现在开始!”
“我们队(黄河队)个位抽到8,他们长江队个位抽到3,现在能定胜负吗?为什么?”
“黄河队,现在你们希望千位抽到几呢?”
“是不是一定要抽到9才能赢呢?”
“如果黄山队抽到6,是不是就输了呢?为什么?”
“最关键的一抽是哪一抽?”
在学生抽到十位上、百位上的数时,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问:“要不要抽下去了?为什么?”
其间,教师时而是裁判,时而是队友,时而是对手,时而是采访者。
游戏过程中,老师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发言到并及时地进行处理。如在第一轮游戏中,两个代表分别抽到5和3,抽到5的代表队欢呼雀跃,可是黄老师却问一个同学:“你为什么表现的不那么高兴?”当那个同学说出“个位上的数字大没有用,还得看千位上的数字抽的是什么”,下面的同学也不由赞成:“是呀!现在高兴为时过早”。
我们看到,在这节课中,传统教学的知识点几乎都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了,老师只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进行追问,少插“路标”多“设疑”,引导学生把相关的内容学透(表现为教师的插话),最终让学生获得了成功。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个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在总体设计后,其过程是由一个个细节链接而成的,同时,细节也应在总体设计之内。细节具体而生动地反映着教育理念,真实而形象地体现着教师的智慧,真切而艺术地推动着教学的进程。在教学过程的种种细节中,教师敏锐地发现、及时地开发、巧妙地利用,使之成为智慧教育的过程,学生和教师的智慧也会伴之生长。
本节课的精心预设了五个重要的细节。
第一,当引出课题时,引导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并主动提出研究的问题。
引出课题时,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着重解决几个什么问题呢?或者说你想学会什么呢?(学生的回答在教师的教学预案上有这样预设:学会比较的方法;学会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数位不同时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比较和千以内数的比较有什么不同;比较的时候有没有简便的方法;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我想知道更多的四位数的知识……)
我们期望通过创设具有强烈的现实感、鲜明的启发性、丰富的信息化的情境,给学生留下自主提问的空间中,引导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并主动提问,为学生搭建思维的平台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虽然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是很全面,有些也不在点子上,但老师要能正确地进行引导,提升学生肤浅的认识,梳理出探究的问题。
第二,在第一轮游戏的第四抽(抽出千位上的数字)之前,适时介入,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
第一轮游戏,当两个队的代表分别抽出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字,准备抽千位上的数字时,教师突然提议:既然千位上的数字那么重要,不如你们两位先后来抽,谁先?两位同学都不愿意先抽,这时老师立即决定:既然都不愿意先抽,那就玩“石头、剪刀、布”,一次过,谁输谁先抽。游戏中长江队赢了。教师接着提问:黄河队的同学要先抽出千位上的数字了。我想问一下,黄河队希望抽几?黄河队的同学齐答:抽9。教师又问:长江队的同学,你们希望黄河队抽几?长江队的学生有的说抽1,有的喊抽0。这时,长江队的一位同学抢着说:不能抽0,因为规则规定,哪一队抽到的四位数大,那队就赢。比的是四位数的大小,千位是0的话,就不是四位数了。所以应该希望他们抽1。
这个环节时教师精心预设的,抽千位上的数字这一关键时刻,也就是第一轮比赛结果就要揭晓之前,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师适时介入,引发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千位上的数字的决定作用。同时,还巧妙地让学生自己认识到了千位上的数字不为零的关键。
精彩课堂源自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没有课前的运筹帷幄,就不会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第三,当学生抽出的数字是6时,教师将卡片倒过来提问:如果我把6换成9呢?
由于数字卡片的6倒过来和数字9是一样的,当学生抽出6,并比出输赢后,教师把数字卡片6倒过来插在数位表上,结果马上发生变化,制造强烈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热情,起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无事生非,兴风作浪”,激活的是学生主体的意识和潜能。
教学的过程中,“预设内生成”应该是充分的、丰富的,如“比较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简便方法”,学生认识是深刻的,水到渠成的。而“预设外生成”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更会使课堂大放光彩。
第四,当比赛的结果揭晓时,教师要求学生把比赛的结果记录下来。
热烈的课堂气氛中需要冷静的思考。课堂上,当比赛的结果揭晓时,教师就会要求学生把比赛的结果记录下来。这样既做到动与静的搭配,又让学生冷静地数学地思考,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
第五,建议学生把决定两数大小的关键数字用圆圈圈起来。
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后,让学生把决定两数大小的关键数字用圆圈圈起来,就是这小小的一个圆圈,指出了比较两数大小的关键方法。学生这么一圈,就一目了然,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就迎刃而解了。教学需要这样细腻的教学处理。
课堂——师生挥洒激情、彰显个性的舞台。在这舞台上,学生、教师两点一面,构筑成一个稳固而拥有无限空间的世界。当智慧的教学如七色彩绸在两点间穿梭萦绕,当智慧的声音如芬芳的野花一路洒落,相信我们终将看到一程的山花烂漫,终将看到一个盈满创造与活力、蕴藏诗意和理性的和谐课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