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多边形中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认识。
教材分两层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层,第26页的例题一和“想想做做”第1题,认识四边形。
第二层,第26页的例题二和“想想做做”第2-6题,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此外,教材还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安排了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有趣的七巧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认识组合图形中的多边形,增加学生对传统玩具“七巧板”中数学知识的了解和兴趣。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经过实际体验,知道用边的数量来分类、命名多边形。
第26页的例题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砖表面的形状,采用数地砖表面边数的方法感受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初步认识四边形。
“想想做做”第1题中,出示的平行四边形、梯形和菱形尽管形状、特征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有四条边”,利用这一共性,不仅可以让学生再次体会四边形是以边的数量来确定的,而且渗透了抓联系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
以上先初步认识,再进一步体会,最终完成概念教学的过程,建议要循序、连贯、流畅、完整地进行。
2.用类推的方法,自主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第26页例题二的编排,充分利用例题一对四边形的认识进行类推,以“下面的图形各有几条边?是几边形?”这样直接的问题和所示图形旁明确的结论性语言呈现,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提供了素材和条件。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针对例题中的问题,自己看(图)、数(边)、认(形),并依据经验类推,既认识了五边形和六边形,又再次体会了多边形以边的数量进行分类、命名的方法。
本单元是多边形的初步认识,建议在教学中不要涉及边更多的图形。
3.在操作中感受,在变化中发展。
“想想做做”第2-6题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多边形,并提高在变化中认识多边形的能力。
其中,第2、3题分别从“搭一个几边形就要用几根小棒”和“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两个不同的角度让学生体会多边形的分类与命名。
第4题是让学生在“折”的过程中,感受每折一次原来多边形的边或增加、或减少、或不变的变化,深化对多边形的认识。
教学第5题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将多边形分成三角形,而不必引导学生对分成三角形个数的规律进行归纳。
第6题比较开放,通过剩下图形的多样化,来确定不同的剪法,使剪去三角形后的多边形符合设想。这样安排,学生的认识能力会在问题的不断变换、开放中获得发展。
4.在“七巧板”的有趣拼接中感受多边形的奇妙变化。
“有趣的七巧板”教学,要将多边形的知识融于有趣的活动当中。 首先,教学时要保证有充足的活动时间,让学生感受到取七巧板中的“相同块数可以拼出不同图形”、“不同块数可以拼成相同的图形 ”、“若干块可以拼成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出喜欢的图形”等变化。 其次,拼图形活动安排要循序渐进,先拿七巧板中的两块拼,再拿三块拼,之后拿四块以上拼,最后拿七块拼。其间要注意交流,及时反馈和矫正。 第三,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开展活动,方便学生启发与合作,提供学生交流与展示,满足学生获得体验与灵感。 建议:课前要让学生做好学具、合作小组等准备工作,提高课堂效率。课后要尽可能多地展示学生作品,让他们体验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