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与折叠》教学预案
执教:钱守旺
单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
教学素材: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6—17页。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主要内容及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 建议课时数
| 长方体的认识
| 2
| 展开与折叠(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 长方体的表面积
| 3
| 露在外面的面
| 练习二
| |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编写意图
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等知识的基础。这部分是课标教材新增加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于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有些学生会感到困难,因此教材主要从以下三步来帮助学生思考、判断,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1)首先通过把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剪开得到平面图形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2)利用可操作材料,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3)通过立体与平面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以上三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使学生逐步达到这样的要求:闭上眼睛想能想象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促进学生建立表象,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空间与图形核心是发展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互动探究式教学的含义是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立足于“导”,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自觉地总结和掌握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到的思想和方法。
本节课的数学核心思想就是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我的思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探究活动,如何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探究的空间,如何组织好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我本节课重点思考的问题。
探究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现代教学论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本节课的基本流程是: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纸盒的展开图→在脑子里想象长方体纸盒展开与折叠的过程→探究正方体纸盒的展开图→巩固练习。
二、学生分析
教学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能够很快地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生也有用硬纸板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经历, 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为了更好地把握教学设计的起点,课前我在我校三年级6班进行了全班调研。同时也随机抽取了12位四、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