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jsjfxx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夏青峰小学数学教学专辑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3:54: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sjfxx 于 2009-8-6 13:59 编辑

{ 争鸣与商榷·相关链接 1}

“可以对学生说‘不'

[ 李镇西 老师的点评 ] :我特别欣赏夏青峰 老师的数学课,这是我迄今为止听课的最好的一堂数学课(我迄今为止只听过一趟小学数学课)。 夏老师的成功,在于他真正把教的过程转化成了学的过程,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整堂课,学生活跃, 夏老师的引导都非常巧妙,不是让学生配合夏老师,而是夏老师去“迎合”学生心灵的需要。非常精彩!在听夏老师课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小学时候的数学老师是夏老师,那我现在可能是一名数学教师呢!

当然,如果硬要挑刺的话,我也可以挑一个刺。先说一个笑话,现在不是时兴鼓励学生吗?!在一堂课上,有个学生发言,把本来应该是“ 6 ”的正确答案,说成“ 7 ”了,老师却表扬他说:“很好,你的答案基本上接近正确答案了!”(下面的老师大笑。 )很遗憾呀,今天我们的夏老师不幸也犯了这样的“错误”——当学生把八分之三说成三分之一的时候, 夏老师是这样表扬的:“很好,差不多!”我在思考:我们的老师为什么不可以在课堂上对孩子说“不”呢?……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3:56:28 | 只看该作者
{ 争鸣与商榷·相关链接 2}


注重细节,追求完美
——与夏老师商榷



[ 蒋文利 老师的点评 ] 在《教育在线》第三届新教育实验会议上, 理想的课堂 环节中,听取了特级教师 夏青峰 老师一节数学课,感触很深。夏 老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展现,把一个大问题分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分散难点,各个突破,化难为易,步步相扣,遵循知识的内在规律,让学生了解了 分数 定义的来龙去脉。学生在 老师的牵引下,一步步地走进了快乐的数学殿堂。一堂课,老师思维敏捷,学生积极主动,师生互动明显,配合默契。但我认为 老师对于课堂环节的完整性的注重远远超过了课堂即时生成的本身,以至于本课还有几点值得认真商榷的地方。

第一、没把学生的想象力引向深入。 夏老师在“闯三关”时,出示例题:“露出的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四分之一 ,请想象一下整个图形”,选题好,手段妙,能力培养目标十分明确。不过,我认为 夏老师点拨不到位,出示图形急于求成,一古脑儿的把全部答案展示了出来,这样一来,虽不能说是完全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但是至少不能把学生的想象力引向深入,不能像李镇西 老师说的那样思维“继续碰撞”。想象力是人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发明,特别小学生更需要想象力。 假如 老师在学生回答完此题之后,继续启发追问,还有其他情况吗?再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探讨一下,我想,学生也许会找出我们教师所想不到的结果呢?比如:空间立体图(正四面体),如果学生想不到,老师可以用实物图展示,还可以让学生把正四面体涂色展开,然后再讨论比较交流,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把新课程理念深入落实。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数学的海洋里翱翔。因为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应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历程。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索空间,为所有的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而喜欢动手是儿童的天性,所以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实现自主探索(当然由于借班上课,学生学情不甚了解,又因时间关系“闯三关”游戏中的第三关未能及时完成,估计是“动手操作摆小棒” 之类的学生操作性游戏 );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在交流中感受不同的见解,从而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感知知识。

第二、被老师遗忘的学生在想什么?不论哪位老师上课,提问学生时,都有不举手的,对于不举手的学生,作为老师就可以视而不见吗?什么样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应是动脑动手的、欢快的、和谐的、主动的、全员参与的。假如你叫一个没举手的(可能是一个成绩差的学生,也可能是一个性格内向的沉默学生)回答问题,答对了,你的一句称赞也许能改变他的自我判断;答错了,你鼓励的目光、温暖的话语,也许可以改变他的未来,但是,可惜的是,在 夏老师的这节课上,举手回答问题的很多,被叫到的也很多,而那些始终没有举手的学生却一个也没有得到老师的垂青,无形之中,这些安静的学生便成了被遗忘的部分,成了热闹兴奋的课堂上,不被老师关心的陪衬。如果是因为公开课才造成了这种关怀的偏差的话,那这不是公开课的作秀吗?如果日常课堂上也是如此,那么就更加值得反思了,因为,对于部分学生人文关怀的无意识缺失,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其心理性格的健康发展。我想,这似乎也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4:02:08 | 只看该作者
供参考,
24#
发表于 2009-8-7 07:17:48 |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9-8-7 07:18:39 |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9-8-7 07:20:29 |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9-8-7 07:24:45 |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9-8-7 07:33:00 |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9-8-7 07:33:56 |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09-8-22 19:36:03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8 16:05 , Processed in 1.1732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