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查看: 330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三世界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20 08:4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界历史(现代史)
一、俄国十月革命(考点:简述彼得格勒起义,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背景
(1)1917年3月,由于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
(2)二月革命后,俄国存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力,继续沙皇时期政策。
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11.7)
(1)领导人:列宁(布尔什维克党领袖)
(2)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3)结果: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主席。
3、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时的新纪元。
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考点:了解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了解苏联成立的时间、国名,概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
1、新经济政策(列宁.1921)
(1)原因: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
(2)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意义: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2、苏联的成立(1922年底)
(1)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2)加盟国:当时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4个,后来发展到15个。
(3)俄国的名称: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统治阶级是 以沙皇为首的 地主阶级(沙俄)1717年二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苏俄)1922年底(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1928-1937年,苏联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结果是:苏联由传统农业国变成强盛工业国。
(2)实现农业集体化。
4、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制定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2)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考点:了解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初步认识一战后的世界格局)
1、巴黎和会(1919)
(1)参加国:27个协约国,但由英、法、美操纵。
(2)《凡尔赛和约》:领土方面,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军事方面,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允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政治方面,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赔款方面,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方面,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3)影响:协约国还同奥地利、匈牙利、土尔其、保加利亚签定了条约,它们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决定成立国际联盟(英法控制,美国退出)
在《凡尔赛和约》中国、美国没有签字。
2、华盛顿会议
(1)背景: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激烈,特别是美、日之间。
(2)参加国:英、法、美、日、意、荷、比、葡和中国,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
(3)《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原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最大的收益者:美国,受害者:中国)
(4)影响: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通过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了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实质是战胜国将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和弱小国家,瓜分世界的体系。
四、经济大危机(考点:简述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评价罗斯福新政)
1、经济危机
(1)1929-1933,从美国开始。
(2)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3)影响:一是工人失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劳动人民生活恶化,社会矛盾加深;二是资本家销毁商品,生产受到破坏。
2、罗斯福新政
(1)目的:国家加强指导和干预经济,(经验)对工农业、商业进行调整,以消除危机。
(2)中心措施: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3)评价:一方面使美国的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特别是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的做法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先例,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新政仅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不能根除危机。
五、法西斯势力的猖獗(考点:了解国会纵火案和反犹狂潮是德意日的侵略暴行,初步认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关系)
1、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
(1)背景: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德国,引发了政治危机.
(2)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不久任国家元首.这也标志着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的形成.
(3)希特勒恐怖独裁统治的表现
①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
②解散一切工会组织和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
③焚毁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

(4)
反犹狂潮:犹太人被剥夺德国公民身份;不得经商,不许担任公职,不能从事教师职业,限制从事自由职业;不得参军;严禁与雅利安人通婚。

2、1922年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
3、1936年,日本军部控制政府,法西斯专政建立,标志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考点:了解慕尼黑阴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影响,了解德国突袭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主要影响)
1、慕尼黑阴谋
(1)背景:希特勒上台后大肆扩军备战,还吞并了奥地利,但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的抵制和制裁,野心进一步膨胀,将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2)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签定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
2、绥靖政策
(1)实质:西方大国为维护自身利益,避免与法西斯国家爆发战争,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想将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2)影响: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3)高潮:慕尼黑阴谋
(4)破产标志:德国攻打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3、二战的爆发和扩大
(1)全面爆发:1939.9.1德国入侵波兰。
(2)德国迅速占领西欧的原因:①德国的闪电战术②欧洲国家各自为战,力量分散③主要原因是绥靖政策的影响。
(3)英国在首相丘吉尔领导下进行了顽强抵抗,粉碎了德国的占领企图。
(4)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
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国无敌的神话,打击了德国的嚣张气焰。

(5)1941.12.7日本偷袭珍珠港
美国参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考点:了解《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和雅尔塔会议,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诺曼底登陆的作用,了解二战结束的标志)
1、《联合国家宣言》
(1)1942.1.1,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2)意义:标志着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二战成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改变了力量的对比,成为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有力保证。
2、雅尔塔会议
(1)1945年2月,罗斯福(美)、丘吉尔(英)、斯大林(苏)。
(2)会议内容:决定打败德国后对德实行军事占领;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3)影响:①积极因素,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了战胜法西斯的步伐②消极因素,体现了大国强权意志,出卖弱小国家利益;依据会议的原则,战后美苏重新划分世界,逐步形成美苏争霸的新格局。
3、最后的胜利
(1)斯大林格勒战役
既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转折点。

(2)1944.6.6诺曼底登陆
美英盟军登上欧洲大陆,开辟了除苏德战场外打击德国的第二战场,加速了纳粹德国的灭亡。

(3)1945.5.8德国签署投降书
欧洲战争结束。

(4)日本投降
①背景:亚洲各国对日展开激烈进攻;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
②1945.9.2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二战以轴心国集团失败而告终。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
★二战启示: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和平相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八、美国经济的发展(考点: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时期
表现(特点)
原因
50、60年代
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70、80年代
70年代经济危机,经济地位下降;
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经济发展弊端显露;受到危机严重打击
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90年代
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九、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考点:知道欧洲联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主要史实)
1、西欧的联合
(1)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美国的援助;西欧国家本身具有的劳动力优势;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①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在美苏对立的形势下西欧希望建立一个组织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②建立: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发起。
③意义: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冲破两极格局的束缚有推动作用。
(3)欧洲联盟的建立(1993年)
①政策: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
②意义:成员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2、日本经济崛起
(1)经济崛起的原因: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美国的经济扶植;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国外最新的科技成就,发展教育和科技。
(2)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1974—1975,受到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一度减缓。80年代中期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启示: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在于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引进和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注意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我们今天必须始终不移地坚持和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在改革中坚持求实和创新。
十、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考点: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关系)
1、评价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模式起到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改革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加上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导致改革失败,各种矛盾突出。
2、苏联解体(1991年底)
(1)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大致情况: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后来把重点转移到政治方面,最主要的是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②结果:使整个国内局势失控,一步步把苏联推向解体。
(2)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8名苏联高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此后,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威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全局。
(3)苏联解体原因:历史原因是长期实行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外部原因是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启示:苏联的解体说明社会主义遇到挫折,社会主义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
★教训:我们要坚持立足国情进行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注意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价值观要采取正确对策。
十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考点:了解匈牙利改革和东欧剧变)
1、匈牙利改革
(1)原因:长期沿用斯大林模式,使经济和政治僵化,要求摆脱苏联的控制。
(2)改革的 内容:对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局部的改革和调整。
(3)结果:60、70年代经济发展,80年代又陷入困境。
2、东欧剧变:
(1)原因:一方面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导致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苏联放松对东欧的控制,西方加强和平演变攻势。
(2)表现: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改变.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社会性质变化,执政党变化,版图变化,国家的名称变化。
十二、亚非拉的奋起(考点:了解印巴分治,知道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及其回归)
1、亚洲国家的独立
(1)印巴分治:1947年,印度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英国被迫承认印度独立,但将其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英国的殖民统治是印巴纷争的历史根源。
(2)印度发展迅速,特别是科技领域成就卓著。韩国、新加坡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
2、非洲独立运动——最早在北非展开
(1)1952纳赛尔领导埃及反帝反封建革命,1956年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印度洋、大西洋,大大缩短了东西方的航程,被称为“东方伟大的航道”。
(2)非洲独立年——1960年,有17个国家独立。
(3)纳米比亚独立:1990年3月,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3、拉丁美洲的斗争
(1)古巴: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国际著名航道。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巴拿马人民为从美国手中夺回运河主权进行斗争,直到1999年底收回全部主权。
十三、动荡的中东地区(考点:知道中东战争,认识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1、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1)犹太人的祖先最早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后来流散世界各地;7世纪,阿拉伯人迁入该地区生活。
(2)一战后,英国获得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支持犹太复国运动。
(3)二战后,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决议,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1948年犹太人建立以色列。
(4)1948年至1973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发生四次中东战争。
2、中东动荡的原因
(1)大国争夺是重要根源。中东战略地位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大国争夺的热点。
(2)几十年陆续形成的领土争端是阿以之间争夺的实质问题。
(3)水资源问题。
(4)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
(5)几十年的斗争加深了双方的仇恨,并陷入连续不断的报复性行为的恶性循环之中。以上使这一地区的矛盾呈现复杂性。巴以冲突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
十四、冷战中的对峙(考点:了解冷战政策的含义、主要行动及影响,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1、冷战政策
(1)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直接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表现:
①政治:出台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②经济:推行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国家。
③军事: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志资本主义阵营形成。
(3)影响:激化了两种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2、苏联建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美苏争霸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高潮)
第三阶段
时间
50年代中期
——60年代初
60年代中期
——70年代末
80年代
美国领导人
肯尼迪
尼克松
里根
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特点
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国
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美国采取强硬态度,苏联全面收缩,
美国同意有限缓和
重大事件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72年中美建交
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十五、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考点:了解“一超多强”的暂时局面,认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一超多强
(1)背景: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目前是一超多强的局面.
(2)一超指美国,多强指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或国家联盟。
2、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十六、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考点: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向,了解亚洲金融危机,认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竞争的复杂性)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2)跨国公司影响增大。
(3)重要表现是1995.1.1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利: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参与世界竞争。
(2)弊: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有些跨国公司存在不公平的行为;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进一步加,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3、中国是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2001年我国成功举办第13届APEC会议和第九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
十七、第三次科技革命(考点: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概述其特点)
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2、标志: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3、特点
(1)新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
(2)科技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3)新科技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10-11-13 09:25:3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5 21:22 , Processed in 1.19541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