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楼主: wei358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改革纲要(试行)精选30条、数学课准(修)第一学段、数学随笔和案例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7-15 14:23:38 | 只看该作者
这么多东西,明年这时候考也不一定看的了
12#
发表于 2008-7-15 20:47:03 | 只看该作者
和楼上问题一样,会考这些吗?不管怎样还是谢谢!
13#
发表于 2008-7-16 09:13:4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我还不知道标准已经更新了,这么大事情不告诉我!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10:54:37 | 只看该作者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

2、新课程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新课程教学观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4、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应努力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好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学生又是一个发展还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这意味着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极大的责任。
2、学生是独特的人。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入来对待,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与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要承认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坚持“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要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教师无法替代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进行思维活动,教师只能为学生提供外部的影响与支持。从法律伦理角度看,学生是责权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15#
发表于 2008-7-16 11:24:11 |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8-7-16 11:41:21 |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8-7-16 12:26:01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15:31:54 | 只看该作者
1、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
2、新课程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新课程教学观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4、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2、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3、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15:32:43 | 只看该作者
4、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
1、服务。
2、调控。
3、反思。
4、合作。
5、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有哪些差异?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现代教学观下的教师教学行为与传统教学观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有着以下明显的差异。
1、单向性与综合性。
2、专制性与民主性。
3、统一性和差异性。
4、承袭性与时态性。
6、教师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学任务观”?
教师上课要完成哪些任务,应该有一个计划,但教学任务和一般的生产任务有着很大差异,它永远不可能像生产任务那样明确、具体。而且,课堂教学的进程是不宜也近乎不可能精确地以多少分钟来划分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又可依据实际情况、反馈的信息对教学任务加以数量上或难度上的调节。确实,教师要研究学生,要对课堂教学的情形作出某种预测,但是,又必须明确:不要试图使自己的预测和课堂上出现的状况完全吻合。假如是经常地完全吻合,反而是一种缺乏创造性的表现。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经历、感受不同,只要他们的大脑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不确定”因素。所以,一节课没有完成预定的具体任务,不值得大惊小怪。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在课结束时画上一个“句号”。但是,当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为某一问题争得面红耳赤、难解难分时,下课铃声响了……。这就使课在结束时多了一些“问号”、“省略号”、“感叹号”。
其实,既定的课堂教学任务是能够觉察到的,是显性的,还有一种隐性的教学任务是我们万万不可忽视的。在充分的讨论和争辩中,在愉快的合作和交流中,在自主的体验和探究中,学生同样也在完成着某种隐性的教学任务。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学会交流,在探究中增强探究的能力,不断地形成和积累着经验。这种隐性任务,多是课前没有也无法预料到的,它是一种“生成性”的任务。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隐性任务要比显性的既定的任务更有意义和价值。这就是在大力推进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确立的“教学任务观”。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15:33:13 | 只看该作者
7、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8、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用好课本中的问题?
1、注重对新课程中课本问题编排意图的理解。
课程改革后,教材变化了,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去教学,要教会学生从学习问题中攫取营养。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到审视问题的高度,思考教材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弄清哪些知识,知识间是怎样有机联系的,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哪些关联,应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等,这样,教者处理问题就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学生便能触类旁通。
2、注重问题的挖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教会学生分解问题,分散难点,理清思路。课程改革后,课本上的问题有些是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强,往往是若干个小问题组合而成,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贴近生活,既有兴趣,又难以下手,教者把握得不好,就会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处理得恰当,可激发他们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找准切入口——分解问题,理清思路。让学生在问题的分解中,掌握到编题的意图,这样,学生便能灵活地学会自我提问,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前后问题,比较异同。问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所以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问题与前面有关联的问题联系,并比较,这样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就更能透彻,融会贯通。
(3)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举一反三”,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课本中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探索才能解答,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问题让学生挖掘身边的素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地发挥问题的作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有机地渗透问题的人文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新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把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作为学生的发展目标之一”,所以,课程改革后,教材中问题很多都联系到生产生活实际,我们应抓住它对学生有机地渗透人文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应强化对学生意志的培养,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的复杂艰苦的情景中接受磨练。
9、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提问要注意些什么?
1、注意提问的目的。2、注意提问的功能。
3、注意提问的内容。4、注意提问的方式
课堂上学生没有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因此,为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一要构造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二要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会问;三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善问。
10、为什么说转变学习方式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质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传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所以出现学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可以让新一代人用较少的时间直接获得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因此,接受学习是必要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但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比较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相对来说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次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7 01:12 , Processed in 1.21473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