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楼主: wei358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改革纲要(试行)精选30条、数学课准(修)第一学段、数学随笔和案例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08-7-21 10:57:00 | 只看该作者
有些是有用的
62#
发表于 2008-7-21 11:06:43 | 只看该作者
63#
发表于 2008-7-21 11:08:59 | 只看该作者
64#
发表于 2008-7-21 11:10:09 | 只看该作者
65#
发表于 2008-7-21 11:10:59 | 只看该作者
精心创设情境 让数学课堂更精彩——“0的认识”案例与反思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对于刚入学半个月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好多学习习惯还没养成,课上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激发他们在课上的学习兴趣目前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要求教师在课上能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下面结合“0的认识”一课谈谈数学课中的情境创设。
[片断一]:
故事导入,激情引趣
师:老师今天带你们去大森林里看一群可爱的小动物,看看它们是谁啊?在做些什么呢?(课件出示例1四只小兔采蘑菇的情境)
看看它们的表情,想想他们的表情为什么不一样?
猜猜看,为什么它们有的采的多,有的采的少呢?
(学生描述四只小白兔的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可以)
揭謎底,教学第一种含义:一个也没有
师:原来小灰兔老四去晚了,山上的蘑菇早被他的哥哥姐姐采完了,那他们到底采到了几只蘑菇呢,让我们先来数一数。
老大采了几只蘑菇,可以用几表示?让学生举起数字卡片3。
老二采了几只蘑菇,可以用几表示?让学生举起数字卡片2。
老三采了几只蘑菇,可以用几表示?让学生举起数字卡片1。
那老四一个蘑菇都没有,可以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
师:一个也没有:用“0”来表示。
板书:认识 0
领读“0”
老四什么都没采到很不服气,他想第二天一起去拔萝卜一定要赶在哥哥姐姐的前面。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白兔老四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呢?(课件出示例2小兔拔萝卜情境)
(Ⅰ)地上一共有多少个萝卜?
(Ⅱ)老四拔了几个萝卜?
(Ⅲ)地上还有萝卜吗?用什么表示?
……
[片断二]:
寻找生活中的0
1.师:0神通广大,无处不在。想想你在哪儿见到过它呢?(让学生尽情地说。)
生一:我家的电话号码里有0。
生二:我家的电风扇上有0。
生三:我家电视机的摇控器上有0。
生四:温度计上有0。
生五:我的尺子上有0。
……
2.课件演示生活中有关“0”的图片。
……
[片断三]:
        创设游戏情境,巩固新知
1. 师说数,生用相应的手指表示。尤其注意师说0时生的表示。
2. 把认识的0~5的数按顺序排一排, 然后顺着读一读,再倒着读一读,想一想在这些数中,比0大的数有哪几个?它们排在哪里?
3. 猜猜我是谁:我在1的前面,我是谁?
                    我是1的好邻居,我是谁?
……
[反思]:
从学生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这么喜欢这样的课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在数学课上,不管是给学生讲故事,还是让他们自己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等活动,其实都是通过各种途径来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游戏情境三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数学学习不再是那么地枯燥乏味。
一、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年级孩子刚入学,对学习目的尚未树立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创设一些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产生对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中,我设计了“小兔采蘑菇”、“四弟拔萝卜”的故事,学生们热情高涨。
1.“小兔采蘑菇”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而故事中蕴涵的生活中的数学新知识“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
2.故事情境的创设应该贯穿在探究的过程之中,所以在探究有关“没有了”也用0表示时设计了“四弟拔萝卜”的故事,学生在情境中深入理解了两幅图的含义。在此,还可以进一步渗透思想教育:我们小朋友做事也要有四弟那份恒心。
这样,把学生所要学的知识内容整合到一个连贯的、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学生边看边思考,边捕捉故事中的数学信息,将知识的逻辑发展顺序与故事的发展顺序紧密联系起来,并且在故事中引申出做人的道理,对学生的启发很大。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除了学生平常无意识的观察、感受以外,有意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也很必要。在课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感受生活的机会。
在课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找生活中的0,然后利用课件显示生活片断,和大家一起寻找0的足迹。有的找到电话机、遥控器、住房号码、计算机……,还有同学想到100元、50元、10元上也有0。学生越找越多,像开了锅似的,不愿意停下来。
让数学从学生的生活中走出来,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你会发现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上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学生们毫无倦意地参与了进来,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不仅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本节课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了以下游戏练习:(1)师说数生用手指表示(2)把认识的0~5的数按顺序排一排,再读一读(3)猜猜我是谁。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因为学生能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把学习的气氛推向高潮。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转到小学学习,许多学习习惯还没养成,课中有的活动放开了很难收回来,所以经后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上要多加强教育。
40分钟一晃就会过去,每每审视课堂,总有不少收获和遗憾,只要随时总结反思,就能在这些收获和遗憾中不断提升自己,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精心创设情境 让数学课堂更精彩——“0的认识”案例与反思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对于刚入学半个月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好多学习习惯还没养成,课上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激发他们在课上的学习兴趣目前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要求教师在课上能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下面结合“0的认识”一课谈谈数学课中的情境创设。
[片断一]:
故事导入,激情引趣
师:老师今天带你们去大森林里看一群可爱的小动物,看看它们是谁啊?在做些什么呢?(课件出示例1四只小兔采蘑菇的情境)
看看它们的表情,想想他们的表情为什么不一样?
猜猜看,为什么它们有的采的多,有的采的少呢?
(学生描述四只小白兔的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可以)
揭謎底,教学第一种含义:一个也没有
师:原来小灰兔老四去晚了,山上的蘑菇早被他的哥哥姐姐采完了,那他们到底采到了几只蘑菇呢,让我们先来数一数。
老大采了几只蘑菇,可以用几表示?让学生举起数字卡片3。
老二采了几只蘑菇,可以用几表示?让学生举起数字卡片2。
老三采了几只蘑菇,可以用几表示?让学生举起数字卡片1。
那老四一个蘑菇都没有,可以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
师:一个也没有:用“0”来表示。
板书:认识 0
领读“0”
老四什么都没采到很不服气,他想第二天一起去拔萝卜一定要赶在哥哥姐姐的前面。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白兔老四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呢?(课件出示例2小兔拔萝卜情境)
(Ⅰ)地上一共有多少个萝卜?
(Ⅱ)老四拔了几个萝卜?
(Ⅲ)地上还有萝卜吗?用什么表示?
……
[片断二]:
寻找生活中的0
1.师:0神通广大,无处不在。想想你在哪儿见到过它呢?(让学生尽情地说。)
生一:我家的电话号码里有0。
生二:我家的电风扇上有0。
生三:我家电视机的摇控器上有0。
生四:温度计上有0。
生五:我的尺子上有0。
……
2.课件演示生活中有关“0”的图片。
……
[片断三]:
        创设游戏情境,巩固新知
1. 师说数,生用相应的手指表示。尤其注意师说0时生的表示。
2. 把认识的0~5的数按顺序排一排, 然后顺着读一读,再倒着读一读,想一想在这些数中,比0大的数有哪几个?它们排在哪里?
3. 猜猜我是谁:我在1的前面,我是谁?
                    我是1的好邻居,我是谁?
……
[反思]:
从学生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这么喜欢这样的课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在数学课上,不管是给学生讲故事,还是让他们自己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等活动,其实都是通过各种途径来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游戏情境三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数学学习不再是那么地枯燥乏味。
一、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年级孩子刚入学,对学习目的尚未树立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创设一些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产生对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中,我设计了“小兔采蘑菇”、“四弟拔萝卜”的故事,学生们热情高涨。
1.“小兔采蘑菇”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而故事中蕴涵的生活中的数学新知识“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
2.故事情境的创设应该贯穿在探究的过程之中,所以在探究有关“没有了”也用0表示时设计了“四弟拔萝卜”的故事,学生在情境中深入理解了两幅图的含义。在此,还可以进一步渗透思想教育:我们小朋友做事也要有四弟那份恒心。
这样,把学生所要学的知识内容整合到一个连贯的、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学生边看边思考,边捕捉故事中的数学信息,将知识的逻辑发展顺序与故事的发展顺序紧密联系起来,并且在故事中引申出做人的道理,对学生的启发很大。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除了学生平常无意识的观察、感受以外,有意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也很必要。在课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感受生活的机会。
在课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找生活中的0,然后利用课件显示生活片断,和大家一起寻找0的足迹。有的找到电话机、遥控器、住房号码、计算机……,还有同学想到100元、50元、10元上也有0。学生越找越多,像开了锅似的,不愿意停下来。
让数学从学生的生活中走出来,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你会发现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上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学生们毫无倦意地参与了进来,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不仅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本节课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了以下游戏练习:(1)师说数生用手指表示(2)把认识的0~5的数按顺序排一排,再读一读(3)猜猜我是谁。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因为学生能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把学习的气氛推向高潮。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转到小学学习,许多学习习惯还没养成,课中有的活动放开了很难收回来,所以经后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上要多加强教育。
40分钟一晃就会过去,每每审视课堂,总有不少收获和遗憾,只要随时总结反思,就能在这些收获和遗憾中不断提升自己,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66#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12:47:1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changhaike2008的案例与反思
67#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14:28:52 | 只看该作者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98-10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够正确读、写。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学具准备:三张圆形纸片  两张长方形纸  彩笔  胶带

    教学过程:

    一、产生分数

    “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准备一次郊外野餐活动,你们想参加吗?

    (出示主题图)小军和小云也参加了野餐活动。你们看,他俩准备了哪些食品?

    (生答:苹果、矿泉水、蛋糕。)

    这么多好吃的食品怎样分才会让两人都满意?

    (学生回答:苹果每人两个,矿泉水每人一瓶,蛋糕每人半块。)

    每人分得一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两个苹果、一瓶水都可以用学过的数表示出来,板书:2、 1。半块蛋糕怎样用数来表示呢?有谁知道?

    (如果知道,问:1/2是什么数?如果不知道,问:想知道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数学王国的一位新的朋友——分数,板书课题,

    评: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已学的自然数不够用了,需创造一种新的数来表示“一半”。孕伏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

    二、认识分数

    1.请打开课本98页,自学这部分内容。

    评:学生有了认知冲突,会自主寻求答案。教者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简单的读书自学能力。

    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教学“1/2”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还有什么疑问吗?考考大家。

    ①像“1/2”这样的数,为什么叫分数?

    ②半块蛋糕为什么会用“1/2”这个符号来表示?

    (学生感到困难,播放分蛋糕的课件,指出:“—”表示平均分,“2”表示平均分成2份,“1”表示这样的1份。)

    评: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符号感。

    结合分蛋糕,指名说“1/2”的含义,同位互说。

    2.这是蛋糕的“1/2”,你能表示出一张长方形纸的“1/2”吗?学生操作。

    张贴不同折法的作品,让其分别说出“1/2”的含义。

    3.生活中,你在什么情况下遇到过“1/2”?

    评:把视角引向生活,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1/2”。

    4.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他分数吧?请打开课本99页,做“想想做做”第1题。

    电脑对答案,的两题指名说思考过程,后两题同桌互说。

    5.做“想想做做”第2题。

    伸出手指悄悄地告诉老师,你选第几幅图。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吗?

    评:增加情趣,显现教法灵活。

    三、比较大小

    分数是不是和整数一样,也存在大小呢?

    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拿出三张圆形纸片,比较一下这三张圆形纸片的大小怎样?

    ①学生折“1/2”,涂色。

    ②学生折“1/4”,涂色。

    ③比较涂色部分大小。

    张贴一个学生的涂色纸片。问:这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各用什么分数表示?你能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板书:1/2>1/4。还可以怎样说?(1/4<1/2)

    ④学生用第三张圆纸片折出它的1/8,涂色。张贴一生的涂色纸片。

    ⑤用“1/8”与前面两个分数分别比较。板书:1/2>1/8,1/4>1/8。

    ⑥通过这三个分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可以把圆纸片看作大西瓜,平均分给的人越多,每人吃到的就越少。)

    评:在操作中体会,在做中比较大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容易发现规律。适时拓展,发展学生思维。

    ①做99页“想想做做”第3题。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用“1”表示。第2、3张纸条呢?

    你是怎么知道第3张纸条涂色部分占整体的1/6?

    (有的静止地看第3张纸条数出1/6,有的联系第2张纸条推出:1/6。)

    今天所学的分数和以前学过的“1”有什么联系?

    评:结合纸条图,把新学的分数纳入已有的数的知识结构中,建立数感。

    四、巩固深化

    我们做一个游戏:拿出第二张长方形纸,与同组的小伙伴比较一下它的大小。

    折出你最喜欢的几分之一,并涂上颜色。

    在小组长带领下,比较它们的大小。

    每组选出最优秀的一幅作品用胶带贴在黑板上,并在旁边写出你要表示的分数。

    集体评价。指名说出其中分数的含义。

    评:折何分数,学生自主;比较大小,学生自主;评价作品,学生自主。学生在自主的时空里,积极踊跃,容易有所创造。

    五、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需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

    评:整理本节课的收获,开启下节课的所学,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

总评:本节课,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分数,让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这样联结的知识才牢固,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学生主动操作,自主评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被调动并得以释放,学生学得轻松。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
68#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14:32:39 | 只看该作者
东台数学小高职称考试中教学设计是
“认识分数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流程、设计意图和设计作业
69#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14:35:33 | 只看该作者
是一位东台数学网友 伟 提供的,谢谢!
大家看看在小高职称考试中教学设计占60分总150分

[ 本帖最后由 wei3587 于 2008-7-21 14:38 编辑 ]
70#
发表于 2008-7-21 14:46:12 | 只看该作者
谢了 我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7 02:27 , Processed in 1.16460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