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复习精讲语文出版社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一次模拟考试复习
二. 教学重难点:
1、复习现代诗词,理解鉴赏诗词。
2、掌握课标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以及课外名著的相关知识。
三. 诗词:
(一)《我爱这土地》
1、作者:艾青,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2、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
例如: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怆而深沉的。
4、本诗的结构:第一节—— 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 运用设问,直抒胸臆。
5、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分别象征了什么?
明确:意象是“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也可以理解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的暗示。 “河流”与“风”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象征。 “黎明”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6、如何理解诗歌的最后一节?
明确:诗句对于自己为什么悲哀作出了明确的回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7、主题——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为祖国竭尽忠诚和无私奉献的心愿。
(二)《再别康桥》
1、作者: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他是中国现代“才华横溢的一位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2、本诗的结构及内容: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作别姿态。
第二节至第六节,通过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抒发了自己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
第七节跟开头呼应,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
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3、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明确: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无限留恋,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4、品味诗歌的韵律:句式——四行一节(整齐);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全诗诗句的韵脚有ai(来,彩)、ang(娘,漾)、ao(摇,草)、iao(箫,桥)等。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明确: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箫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
6、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明确:表现之一,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表现之二,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