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查看: 4703|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热】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复习精讲语文出版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3 11:5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复习精讲语文出版社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一次模拟考试复习
二. 教学重难点:
  1、复习现代诗词,理解鉴赏诗词。
  2、掌握课标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以及课外名著的相关知识。
三. 诗词:
(一)《我爱这土地》
  1、作者:艾青,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2、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
例如: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怆而深沉的。
4、本诗的结构:第一节—— 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 运用设问,直抒胸臆。
5、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分别象征了什么?
明确:意象是“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也可以理解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的暗示。  “河流”与“风”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象征。  “黎明”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6、如何理解诗歌的最后一节?
    明确:诗句对于自己为什么悲哀作出了明确的回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7、主题——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为祖国竭尽忠诚和无私奉献的心愿。
(二)《再别康桥》
  1、作者: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他是中国现代“才华横溢的一位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2、本诗的结构及内容: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作别姿态。     
第二节至第六节,通过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抒发了自己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     
第七节跟开头呼应,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
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3、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明确: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无限留恋,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4、品味诗歌的韵律:句式——四行一节(整齐);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全诗诗句的韵脚有ai(来,彩)、ang(娘,漾)、ao(摇,草)、iao(箫,桥)等。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明确: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箫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
6、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明确:表现之一,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表现之二,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1:58:05 | 只看该作者
(三)《忆秦娥•娄山关》
  1、作者:毛泽东,字润之。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2、结构——(1)上阕:写向娄山关进军途中的情景。(2)下阕:抒写红军跨越娄山关后的豪情以及迎接新征程之艰辛的精神准备。
  3、简析:
1)“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勾勒了云贵高原的冬日的典型环境。   
2)“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霜晨月”重复上句,承上启下,恰到好处地又一次强调了行军的艰苦,从而引出下文对红军战士戴月履霜、兼程前进之状的侧笔描写。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开头一笔宕开,不写抢关夺隘的战斗过程,笔锋直插到跨越雄关之后。二句以议论入手,遒劲有力。“从头越”三字笔势豪放,将全词推向高潮,这两句不仅歌颂了红军再克娄山关的战绩,而且表现了毛泽东对敌人的藐视和对长征必胜的坚强信念。
  4、主题:这首词通过对娄山关战斗的侧面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敢于战胜一切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必胜的革命信念。

(四)《沁园春•雪》
  1、结构:(1)上阕:描写北国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2)下阕:评价历史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英雄。
  2、赏析:
   (1)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其中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望”字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实写了望到的“长城”、“黄河”等景观,而虚写的是“须晴日”后红装素裹的壮丽景色。
  (2)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3)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3、主题: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设中国而奋斗。
3#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1:58:21 | 只看该作者
四. 文言文
(一)《马说》
  1、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重点词语:
1)通假字:
     ①食马者——“食”通“饲”,喂,喂养;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华;
   2)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鞭打;
   3)一词多义:
     策——(1)策之不以其道(鞭打);(2)执策而临之(马鞭)
     其——(1)其真无马邪(难道,表示反问的语气);
(2)其真不知马也(大概,恐怕,表示猜测语气);        
以——(1)不以千里称也(因为);(2)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3、理解性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 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千里马”指有才能的人;“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指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明确: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5、主旨——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4#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1:58:34 | 只看该作者
(二)《送东阳马生序》
1、作者:宋濂,字景濂,明代散文家。
  2、文体: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3、重点词语:
    1)词性活用
      手自笔录(手──动手,名词用作动词。笔──用笔,名词作状语)
      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名词用作动词。)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每天 名词作状语)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每年 名词作状语)
    2)通假字——四支僵劲(“支”通“肢”)
  4、概括段意:
    第一段,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  第二段,叙说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  第三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5、课文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的求学经历和诸生的经历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目的在于突出要有所成就,环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勤奋、专心。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6、励志名言
1)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
2)一个有决心的人终将找到他的路。——英国谚语。
3)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   
4)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格言。
5)驶出避风的港湾,才能真正认识大海。——日本谚语。
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5#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1:58:48 | 只看该作者
五. 名著简介:
1、《西游记》——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孙悟空
2、《水浒传》——施耐庵,元末明初人。——林冲、宋江、鲁智深
  3、《骆驼祥子》——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祥子、虎妞
4、《繁星》《春水》——冰心,原名谢婉莹。——歌颂母爱、童真、自然
  5、《朝花夕拾》——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6、《巨人三传》——罗曼•罗兰,法国著名作家。——贝多芬:世界著名音乐大师;  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家;   托尔斯泰:俄国伟大的文学家。
  7、《童年》——高尔基,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阿廖沙——①与外祖父等人联欢(第三章);②外祖父打外祖母(第十章)
  8、《鲁滨逊漂流记》——笛福,被誉为“英国与欧洲的小说之父”。——鲁滨逊——①挖独木桥;②制作瓦罐;③开导“星期五”;④自封总督
  9、《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英国著名讽刺小说家和政论家。——①游小人国时对“高跟”、“低跟”党的斗争;②游大人国时和国王的谈话;③游飞岛国时参观“拉格多科学院”;④游慧骃国时和马的对话
  10、《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保尔——①苏联红军与彼得留拉匪徒开战;②熔铸“钢铁”的过程;③打消自杀念头
  11、《安徒生童话》——安徒生,丹麦——代表作《打火匣》、《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
  12、《格林童话》——是德国民间故事集。由德国的格林兄弟根据民间口述材料改写而成。——“作品的主要内容是颂扬勤劳和诚实,鄙弃懒惰和自私,鼓励对暴力和邪恶的反抗,激发对被压迫者的同情和爱护。”《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等
13、《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狐狸和葡萄》《狼与小羊》
14、《克雷洛夫寓言》——克雷洛夫,俄罗斯作家——他无情地揭露沙皇的暴政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讽刺的锋芒仅对着贪官污吏,有时直指沙皇本人。——《杰米扬的鱼汤》《鹰和蜜蜂》
6#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1:59:15 | 只看该作者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再别康桥》
(一)整体感悟
  1. 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
                                                               

  2. 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
                                                              

(二)阅读第2~6节,回答问题。
1. 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的表达方式是       ,第二层的表达方式是         。

  2. 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的内心感受。
                                                               

  3.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梦”是指     (当时、昔日)的梦。

  4.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7#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2:00:44 | 只看该作者
二、《沁园春•雪》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 选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请分别写出这两阕的主要内容。
                                                                  
3. 请写出总写祖国北方冬天雪景的诗句,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4. 文中“望”和“惜”领起的诗句分别是什么?
                                                                  
5. 诗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 请你再抄录毛泽东的诗词各一首,并能背诵。

三、《忆秦娥•娄山关》
1. 填空:①这首词的词牌是________,它跟词的________有关;词题是________,它跟词的________有关。
②这首词中押韵的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霜晨月。霜晨月”“从头越。从头越”——这种形式叫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
  ___。

2. 说说你对下面两组意象的理解
    ①“马蹄”“喇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苍山”“残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首词的基调有下面三种说法,选出正确答案,并说明理由。
    A. 悲凄  B. 悲壮  C. 雄壮
    理由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8#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2:01:11 | 只看该作者
四、《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死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下列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 故虽有名马     故时有物外之趣
    D.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 根据下列提示填写相应的词句。
    ①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
                                                               

    ②第三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③引人深思,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的句子是:
                                                                 

    ④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3. 下面品析不准确的一项。  (    )
A. 文章共用十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
B. 第一、二、三段结尾的三个“也”,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
C. 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
D. 文章从结构看是先反后正,再层层深入,使文章短而中心突出。

4. 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各喻指什么?
9#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2:01:29 | 只看该作者
五、《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③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④腰白玉之环 (      )
    ⑤益慕圣贤之道(        )   ⑥媵人持汤沃灌 (      )

  2. 选出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 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战于长勺
    B. 之: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而:足肤皲裂而不知/气可以养而致
    D. 以:以衾拥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 本文运用的表达方式有:
                                                                  

5. 作者从哪些方面记述了成人后求师的艰难?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2:01:50 | 只看该作者
六、名著练习:
  1. 读到《西游记》第60回,我们知道孙悟空向铁扇公主二调芭蕉扇采用了            方法。

  2. 《鲁滨逊漂流记》结尾告诉我们,鲁滨逊一生中最可怕的一次遇险是               。

  3. 冰心,原名       。她在印度著名诗人           (人名)《飞鸟集》的影响下创作的《        》《春水》,集中体现了           、童真、自然三大主题,是人们公认的小诗创作的最高成就。

4. 我国古典名著中塑造了众多经纶满腹、智慧过人的艺术形象。一直被人们视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其“         ”等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知识与智慧的光芒;《         》中的“            ”(绰号)吴用等,梁山运机巧,水泊展谋略,识广才高,魅力四射……其实,他们的聪颖与智慧离不开丰富的阅历,更离不开广博的学识。这正应了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的至理名言:                                       。  

  5.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游历了          、         、勒皮他(飞岛)、和慧骃国等四个国家。

  6. 《名人传》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根据你对这部名著的阅读,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①这部名著是法国著名作家            的作品。它记叙了贝多芬、          、列夫•托尔斯泰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②请概述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
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5 22:32 , Processed in 1.13146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